《百年孤独》共读1-历史背景
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以为读一本新书,是拿起书,看封面封底信息,大概知道是什么类型的书,作者是什么人,出版社是哪家,大概了解书的定位;看序言,了解作者写书的意图和目的;看目录,了解书的框架。这样就足够了,然后就可以开始读书了。
今天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
要读好一本书,要先去了解它的历史背景。
共读会还没有开始时,范大山老师就提前强调,强烈要求先不要看书,提醒我们每天跟着进度读书效果最好。
共读会第一天,乃至前四天,老师都不会讲书本中的内容,而是用四天时间介绍与本书相关的历史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地理背景、文学背景、作者的背景。而且老师强调,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于是共读会第一天,参加共读前原以为只是读一本文学著作的我,额外收获了美洲地理和历史的知识。才了解北美洲不只是只有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而是还有诸多中小国家一共23个国家;才知道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才知道南美与拉美的区别就如中国和中华的区别。一般人都知道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美洲印第安人遭遇了什么,但除了印第安人,那些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从欧洲、非洲来到美洲的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那些在美洲出生的土生白种人、黑种人,他们在身份认同上产生的困惑,是欧洲人?非洲人?还是美洲人?更有在这片混血程度最高的土地上的混血儿们的困惑等等。这些都是我才知道的。
学完这一讲的内容,我才发现,原来这才是开始阅读一本书的方式,尤其是一本国外的年代书籍。先了解它产生的背景,它所在的环境,曾经经历的历史。那里的人是怎样的?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曾经是怎样的?如同要了解一个陌生人,除了了解姓名,还要了解他是哪里人、多大年纪、出生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受过什么教育、有过什么学习、工作和人生经历......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和理解一个人,更能明白他的所作所为所说所想。
读外国译文书,有一点让读者头大的事情是书中那些冗长难记的名字,简直能够劝退读者。所以共读会开篇第一件事,是记住书中主角的名字,并要交作业。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Jose Arcadio Buendia
奥雷利亚诺--Aureliano
乌尔苏拉--Ursula
这三个名字,太长太难记了,通过加上原文一起记,发现更容易记些。
后记:最有趣的是,我把这三个名字加原文分享回群里,炸出了会西文的同学,把这三个名字的西文音频发到群里,同学们轮流学习发音,然后把老师也炸出来了,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笑自己和彼此发音的生硬,学习气氛热烈又融洽。
我打算学老师一样,把这三个名字当成魔法密码,和孩子玩游戏,不信记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