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我硕士毕业。8月,开始工作。看了几本理财类的书籍后,我意识到存钱的重要性。我平常住宿舍,吃食堂,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什么大额消费。本以为能存下不少钱。甚至幻想自己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能够实现财务自由,靠利息满足日常生活和消费。在25年1月开始记账后才发现存钱并没有那么简单。
一月因为到了年底,花销大,只存下1756元。二月、三月分别存下4200元左右。四月刚刚过半,因为买了重疾险和意外险,目前只结余1029元。所以25年已过了三分之一,我不过才存下1w块钱。
通过记账,我发现自己近4个月的消费集中在保险(23.4%)、购物(20.5%)、餐饮(14.1%)和交通(9.8%)上。
保险方面。我目前决定给父母配置医疗险,给自己配置医疗险、意外险、重疾险。这一块费用没法削减,甚至随着年龄增长保费会逐年提高。
购物方面。这一块我其实有点上头了,因为热衷薅羊毛,看到优惠券就忍不住买买买!为了一袋黄豆,买了一个破壁机。为了一个空气炸锅,买了一系列配套厨具。宿舍堆得乱七八糟。前段时间又被京东的plus会员坑了,损失200+。所以我决定以后非必要不再乱买东西。
餐饮方面。食堂一个月消费100左右。之前周末点外卖,一餐20+。最近一个月改成自己煮面条、鸡蛋、玉米,吃面包、饼干。具体成本没算,应该比点外卖划算。大头就是和同事、朋友聚餐了,不过最近频率也降低了。
交通方面。因为周末去宜春练球,来回交通费大概50左右。平常出门超过3公里,我基本是打车出行。好在中国银行有积分兑换滴滴优惠券,一天可以抵扣5块钱。至于为什么不坐公交,因为公交要等的时间太长了,很不方便。骑共享电动车起步2块钱,又骑不快,找不到停车点就很麻烦。这一块,在我上完羽毛球课之前没法削减。一共40节课,还剩25节,每个周末可以上两节课。等上完不打算续费了,不能把周末全耗费在学羽毛球上。
看来开源节流都不是容易做到的。本科时一个月900多就维持了生活,硕士期间消费就翻倍了,等到工作了自己有了收入,也开始报复性消费了。不过我之所以存不了太多钱,还是因为赚的太少。目前公众号一个月能收益20块钱左右,除此之外就只有工资了。靠理财赚钱是不可能了,存款利率低的可怜,基金亏得一塌糊涂。黄金虽然涨得厉害,但是我也就持仓1g多,而且涨在半山腰就卖了。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两三个月下来赚了80多块钱。
退出记账APP的那一刻,忽然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人生最珍贵的起点。这四个月存下的每一分钱,都是对生活最诚恳的丈量。原来财务自由从来不是靠臆想中的"七年之约",而是藏在每个清晨煮面时升腾的热气里,在拒绝冲动消费的清醒克制里,在把积分兑换成打车券的琐碎经营里。
存款数字或许微薄,但这份对生活的掌控感千金难换。当我们将"薅羊毛"的机敏转化为规划人生的智慧,当储蓄账户里跳动的数字变成丈量成长的标尺,这场与金钱的对话早已超越了数字本身。那些被记账本照亮的消费轨迹,正在重塑我与物质世界的关系:给父母配置的医疗险是对亲情的郑重承诺,羽毛球课里挥洒的汗水是投资健康的凭证,甚至那台"为了一袋黄豆买的破壁机",都在提醒我,理财从来不是苦行僧式的自我剥夺,而是学会在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上找到支点。
站在28岁的晨光里,我终于懂得存钱的真谛:它既是抵御风险的盾牌,更是丈量成长的戒尺。当我们学会与欲望坦诚相对,当每一笔开支都成为自我认知的镜子,那些看似缓慢的积累终将在岁月里沉淀出惊人的复利。不必急于向世界证明什么,此刻账户里沉睡的1万元,已然是走向财务成熟最铿锵的宣言。毕竟参天大树都是从破土而出的幼苗开始的,不是吗?让我们继续带着这份清醒与耐心,在时光里稳稳扎根,静待属于自己的那片绿荫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