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6年开始接触社群后,大大小小的社群也混迹了不少。社群就像一个小社会,折射的其实是人性。作为一个有点不安于现状的i人,如何在社群中学会正确的发声或有收获,其实也蛮考验智慧的。
1、最成功的沟通营
作为一个i人,屡屡会被自己直来直往的沟通方式连累,所以我报名了一个训练营。
因为是带着问题去的,所以每次课前课后的社群沟通,我都准备的比较充分。因此,每次听老师的直播互动,也觉得很有收获。
这么,一来一往多了以后,我觉得是真正地在这个社群生活过,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与老师同频共振的感觉,给我了很多治愈。
2、最失败的国学营
有一段时间,为了装点门面,我虚荣地报了一个国学课程。也不知是自己积累不够,还是老师的风格确实不适合自己,不要说提问了,连带听的都很吃力。
照旧,辅导员会引导大家在群里提问,看着其他人洋洋洒洒,我竟然连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那时候别提有多自卑了。内心一直哀嚎,怎么还没结束。
至此,落下一个病根,但凡老贵的训练营都要三思而后行。
3、其他的那些不痛不痒
当然,还有一些半死不活、不痛不痒的社群。也就是在这其中,或只是接收信息,或只是围观别人聊天,但偶尔也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倒也可以参与其中。
对于这类社群,我之前总是本着要把动辄几千条的群聊看完,觉得看完了才有收获,于是,一段时间也差点把自己逼疯。
4、社群生存技巧总结
现在的我,因为有了更重要的事,所以对于混迹社群获取收获这事,有了更为理性的看法。
其一,尽量寻找同频圈子
也就是说,在决定通过社群获得滋养的前提,就是先筛选一道,找到自己能感兴趣的、长期坚持的,且学员相对优质的同频社群。
在确定了自己的人生主线后,我把写作、阅读、养生、认知提升作为优先关键词,然后在自己熟悉的平台中选择合适的社群参加。
其二,排定各个社群的参与优先级
即便是同频圈子,每个社群对于自己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需要不同的参与方式。
如果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可以主动找一些机会进行分享,这样或许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如果是纯粹是为了新知而来,那就多听听别人怎么说;如果不喜欢爬楼,就看看群内精华;即便是熟悉的社群,如果以上都不满足,纯粹是带货或打卡,就要果断舍弃,节约时间。
但无论哪种社群,我觉得都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特定目标,这样才会不自乱阵脚。
其三,多链接人,多输出
说实话,在线上泡了那么久,上周参加了两场线下活动,还是觉得线下的气场更滋养。
有位小伙伴说得好,线下交流有种能量的流动和交换,你就会觉得重新注满了能量,也会增加新的评价体系,内耗也会少很多。
与此同时,对于有感悟的事项也要学会抓住灵感,不断地输出,形成习惯以后,也就能提升对于文字的敏感度。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还是要理性看待社群的作用。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阵痛,但归根到底,社群的滋养只是外力,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自己由内而外的重塑,自己的努力不可或缺。
当自己的成长与社群不太适配的时候,可能也是要学会适时放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