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但骂人的话却没怎么变,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口头禅,没创意、没品位,不是问候别人家长辈,就是进行人身攻击,说什么别人(脑子)有病之类的话。
当然也有些人巴不得自己有病,好趁机占别人便宜,或者脱逃法律的惩罚。我身边就有这种人,靠称病甩了不少工作,还经常请病假,照样晋升职务——一旦走上领导岗位,身体上的各种毛病都烟消云散了。难怪有人说“权力是春药”,居然能治病?
但真正脑子有病的人反而不会承认自己的病情,可能是根本意识不到吧。他们没发疯的时候跟正常人一样,说话做事都没问题。可一到换季的时候,他们的脑子好像也跟着换了,说话不着边际,做事荒唐离谱,甚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通常遇到这种人,平时没发病就算了,要是正好处于发病期,最好减少接触,既不要随便接话,也不用提醒他们有病,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千万不要低估他们在失控状态下的爆发力)。
如果这种人恰好是你的领导,那就更要小心谨慎,保护好自己的智商,决不能跟着一起“发疯”,一起掉阴沟里。要知道病人出了问题可以进医院治疗,而正常人出了问题就得承担全部责任。
前几天,我看了电影《阳光照耀青春里》,受到不少积极的启发,倍加珍惜作为正常人所拥有的权利和自由。毕竟国产影片讲究政治正确,不管什么题材都得朝着传播正能量的方向走。既然有病就别藏着掖着,赶紧去医院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其实疾病本身并不可怕,该治就治,治不好再想其他办法。可怕的是对疾病的偏见和漠视,当周围人都认为你有病的时候,你想不承认都难。并且你还受不了别人的轻视和敌意,总想找机会为自己辩解,结果越解释越混乱,病情越拖越严重。
这部影片和同期上映的《向阳·花》一样都是讲述特殊人群的故事,并且故事里的医生、警察都很有人情味,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病人(犯人),给他们一定限度的自由,让他们发挥特长,去做自己擅长的事。
两部电影的结尾和它们的片名一样光明,打了十多年的侵权官司终于赢了,狡诈凶狠的黑老大被打死了,每个人都各得其所,走出了人生低谷。
有网友评论《阳光照耀青春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典影片《飞越疯人院》的升级版,真是太高看这部电影了。和后者相比,影片的娱乐性较强,内涵、深度则远远不够,批判性就更谈不上了——肖央饰演的程序员何立伟是真有病,幻觉比较严重,被家人和公司送进康复医院。虽然家人有私心,公司占了他的便宜,但他最终在精神卫生法的保护下,以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身份打赢了官司。
影片表达的主题就是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社会的问题),不反抗、不逃避,接受现实,接纳自己,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而《飞越疯人院》从片名到剧情都比较暗黑,表达的主题相对沉重压抑,强调的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社会体制的问题——权力对个体的驯化,以及僵化系统对人性的扼杀。
男主本身没有病,却得和病人一样被严格管制,被冷酷无情的护士长侮辱和折磨。为了争取更多的自由空间,他和护士长斗智斗勇,带着病人们短暂逃离疯人院,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受到电击惩罚。
影片里的医患关系可一点儿都不和谐,男主和护士长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以致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最后,敢于挑战权威的男主没有成功掐死护士长,反倒被医院切除了前额叶,成了精神麻木的“行尸走肉”,被心疼他的“酋长”用枕头送走了。
其实这部拍摄于五十年前的影片所揭露出的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过时,仍然相当尖锐——当“正常”被权威定义,拒绝服从的个体是否只能被贴上“疯颠”的标签?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红卫在看完《阳光照耀青春里》后感叹到,现在“正常人”拍的电影太多了,“有病的人”拍的电影太少了。他应该还是肯定这部电影的。影片确实起到了为精神障碍患者发声的作用,让我们通过那些精心编排的超现实主义场景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始关注这个群体的生存现状。
只是这部电影和我最喜欢的《宇宙探索编辑部》相比,还是正常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