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总喜欢这么写作文。
爸爸是高大的山,默默地付出却从不抱怨;妈妈是明亮的灯塔,悄悄地照亮前行的路。
越长大,越发现自己离不开爸妈的怀抱,总觉得跟他们待的时间越来越少。
知乎上有这样一句话:女孩子长大后是没有家的。
我不太赞同这样的话,它也有双面性。在我心中,爸妈永远待的地方永远是我的家。
01 团年团团圆圆
1.27回到家,年底了正是我们家族团年的时刻,和大伯、姨婆家互相走亲戚。
印象深刻的事也是最幸福的事——一家子在一起做饭吃饭,那种感觉很爽。
大年二十九,我家团年。
起床后,爸妈和奶奶已经在厨房忙碌,我和舅舅弟弟妹妹就开始挂灯笼、贴春联,这个场面特别幸福。
大年三十,大伯家团年。
小时候,我们也总喜欢去大伯家过年,因为有弟弟姐姐,特别热闹,也很怀念,现在去大伯家也很开心,总是贪念大伯、大伯母做的饭菜。
大年三十晚上,姨婆家团年。
在姨婆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每年都要去他们那边的水库玩,吹吹风,散散步,像是对儿时的回忆。
02 不再是孩子
开工时,会议上同事分享的一句话很触动:今年回家不一样,感觉自己感觉变成熟,有决断了。
确实,工作后,父母又多一份依靠,很多决定也会参照孩子的意见。
爸爸妈妈也会在平日做决策时问问你的意见,一家人一起协商。
我也是家里的长女,很多时候也应该担任一些责任。
工作后,我们不再是孩子思想,会用大人的想法思考问题。
03 留出时间多陪伴
这个春节,我的印象很深。有舅舅舅妈在家,甚是热闹 整体比较冷,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陪父母,一起烤火,一起唠嗑。
这个春节,和往常不一样,我很少跟朋友聚,更多待在家里。
慢慢分享,工作后,大家忙于工作,工作时间不统一,很难预约到大家都有时间,聚也变难了。
记得上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每年过年的假期,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外面,总是有聚不完的会。
那时父母还总是抱怨我们陪伴的时间很少,现在回家更加珍惜与父母待的每一刻。
04 离别时的不舍
每年过年结束,就要开始收拾行李,离别成了每年的必备项。
无论是去湖南上学,还是现在去重庆上班,都是最难受的时刻。
现在上班感触最深,哪怕离家很近,也很难做到每个月回家,都要假期才能回去。
而离别时,最让我触目的事,妈妈恨不得把我皮箱撑爆、后备箱塞满,像搬家一样。
今年回重庆,爸爸妈妈早早就开始给我收拾行李,装各种东西。
打开皮箱,我惊呆了,皮箱里除了几件衣服,全是吃的、生活用品,还把鸡蛋、蔬菜、酸奶、姜蒜……塞给我。
虽然妈妈知道这些我可以买,但是她总觉得能带的就带,吃家里种的会更好,自己的钱少花点存着,这些小小的举动,确实偿还不完的爱。
回家成了旅行,一年两三次,我还发过朋友圈,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
长大后的常态回家前的喜悦,回家后的无聊,离家前的不舍,离家后的想念,到底什么样的终点,才能配上这一路的颠肺流离。加油,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