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夏季的凉风宜人,今晚,我们在牛会娟老师的引领下,开启了六年级日有所诵教研活动。
这次的研讨,主要是下册第十单元的两篇文章:散文《四季的美》和小古文《刻舟求剑》。
第一首《四季的美》是优美的散文,分别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黄昏早晨黑夜黎明不同的景色,也是最美的景色。
张老师的提议,这是写景散文,对于写景的美文,我认为无需老师进行冗长的讲述与支离破碎的分析。只需老师带领着学生细细的吟诵,细细的品味,细细的咀嚼文字。
申老师谈到她教学这篇写景散文的建议,四季之美如涓涓小溪自然流淌在字里行间,全文洋溢着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从来都是朗读,个人读,集体读,小声读,大声读。我觉得文章结构紧凑,内容清晰,分析倒会破坏文章的整体美。就在全心全意的读中静静感受这份自然之美吧。
万红霞老师想到了读写结合:结合这篇散文,我们能不能运用到写作教学中去?
“一石激起千层浪”,读写结合,我们读书不是单纯只是读书,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写作力,老师们各抒己见,我也认为这篇散文,可以让学生试着仿写。
石欢老师认为,现在对于景物的描写有一个速成套路,就是通过看、听、闻、感、触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写。但这是应试教育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我觉得还是要多引导学生自己感受,到时候她自然会表达她内心感受到的美。
第二首是小古文《刻舟求剑》,大多数孩子听过这个寓言故事,也许都能明白蕴含的道理。
这则寓言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我认为,我们在教学时,只需要让学生理解大意即可,也可以文白互译,师生合作,老师说白话文,学生合作说出文言文,这样在合作中,完成文意的理解。
然后,可以让学生们讨论,如果是你的宝剑掉到江里,你会怎么做?
也许尽管学生们的答案不一致,或者看法不成熟,但是拓展了学生们的认知水平,灵活做事,不死板,就可以了!
一个多小时的研讨,在老师们的积极参与中,不知不觉过去了,感谢教研活动,推动我们对日有所诵的理解,提高了我们的解读文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