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条,也是这本书的最后一条了,之所以跳到这么遥远的章节,完全是因为它的话题——教学质量。而真正读起来,你会发现,你似乎又被骗了。因为它永远是上位的指导,而不是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措施。
“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了的东西。要教会学生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这不正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理念的解读吗?没有给大家以误导,心中很是欣慰和欣喜。
作者倡导我们引导学生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而不是“解除”他们思考的任务,剥夺他们思考、推论和研究的权利,那种所谓的减轻学生把握教材困难的做法,却在实质上把学生教的不会从事脑力劳动了,就是我们说的头脑迟钝了,“傻”了。
知识,应该成为学生积极地认识事物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和手段。揭示未知和已知之间的深刻联系,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的教育诀窍之一。所以,我们的课堂上,学习的内容里包含一定量的已知的东西和未知的东西。一些知识成为掌握另一些的工具,这是学生兴趣、注意力和知识的牢固性的决定性要素。(所以,我们以旧带新的方法也是正确的。)
我想,我,我们对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的理解是偏颇的。作者指出,单纯的给学生降低难度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不利于学生体验到自豪感,体验到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在对待有困难的学生时,也同样应该要求他们和大家一样尽自己最大努力。而这种“各尽所能”的原则有利于提高集体的智力水平,也就是我们说的质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