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
文/刘红霞
里下河地区,河网密布,随处可见芦苇成片,五月,芦苇刚好长成,苇叶鲜嫩,芦苇丛里人们就开始打粽箬,新采下的苇叶,包成的粽子,像碧绿的翡翠,看一眼就抵挡不住清香的诱惑。
在粮食匮乏的时期,每年二月份起,老百姓家就以红薯干,麦糁子等杂粮为主了,难得吃上大米饭,大米粥。但无论如何每家总是想方设法保存一些糯米,留到端午节包粽子。
当时条件有限,粽馅也简单,糯米里一般是加不起蜜枣的,可以加花生,也有加红豆的,我妈妈总能想着法子给我们惊喜,剥一些最鲜嫩的蚕豆仁加在糯米里,那个新鲜劲吃得真是美滋滋。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每家都开始包粽子,到晚上放进大锅里煮上一夜,粽香就飘散在整个村庄。这一夜,孩子们睡得特别香,大人们睡得特别酣,特别舒畅。端午早起,家家吃粽子,最好是蘸点糖吃,又黏又甜。剩下的粽子放入清水里,孩子们放学回家,大人们干活回来,吃上一个水灵灵的粽子,清凉、软绵、透心爽。就在端午节的粽香里,人们栽种下新一季的水稻,祈盼新一季的丰收。
端午节不仅吃粽子,还有一些避邪祈福的习俗。每逢节日,家家门檐上插上艾蒿、菖蒲。节日前早就有卖龙线的(就是蚕丝线染上五彩缤纷的颜色)走村串户,敲着拨浪鼓叫卖着,粗大的纺轮上绕着各色丝线,在阳光下艳得耀眼。家家都要扯上几尺,母亲们总是虔诚地给自己的孩子手腕、脚腕上系上五彩龙线,据说龙线拴住孩子,就能确保孩子健康平安。这也是在孩子众多,各种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做母亲的唯一能做的良苦用心吧。女孩子还有一个优待,母亲们会用各色花布缝成香囊,间隔编上铜钱,串成一长串挂在女儿的脖子上,比珍珠玛瑙项链喜庆。我最羡慕表姑家的女儿,表姑父在单位上班,表姑做裁缝,手艺好,不仅能裁剪漂亮的裙子,而且能用最好看的花布给表妹缝制布娃娃。在贫困的日子里,幸福是种在每个人的心里的,一样美得开心!
粽子不仅是食品,更是每个家庭的祝福和希望。粽子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出生百天、周岁生日、十岁生日都要包粽子,福报孩子岁岁平安。孩子升学考试,中考、高考要包粽子,保佑孩子金榜题名、一路高中。粽子也陪伴着子女们成家立业,儿女结婚要包粽子、盖新房子要包粽子、乔迁新居要包粽子、甚至职务升迁也要包粽子。祝福子女一生事事得中,称心如意。
如今粽子作为食品,品种丰富,琳琅满目。荤的、素的、香的、甜的五花八门。各大超市随时可以购买、物流公司随时可以派送,作为食品早已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粽子的影响已远远超出简单的食品,更多的是祝福、祈愿,是对美好日子的期盼。
粽子情结已经融入百姓的血液里。包粽子成为千百年来的民俗文化,成为传达民众希望的精神寄托。
【作者简介】
刘红霞,女,江苏阜宁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诗词协会会员。曾在《诗刊》《诗词报》《红叶》《长白山诗词》《东坡赤壁诗词》《心潮诗词》《陕西诗词》《甘肃诗词》《贵州诗联》《历山诗苑》《中州诗词》等刊物上发表诗词多篇,用一颗善良的心温润生活,用一支清秀的笔渲染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