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疯传上海某学校家委会竞选新闻,我一笑而过。自从大宝入小学以后,我就自觉兼了家委这个“美差”。今年大宝四年级,因种种原因,我们曾经转学三次、两个城市,经历三种教材、两种学校体制,而我也先后体验各个学校家委的酸爽甘甜。
学校A,无锡区重点公立小学,学生家长自愿报名成立家委会,家委会4~5人,主要负责一学期一次的校外班级活动。因为初入小学,热情的家委会家长相见分外亲切,一年级课业任务少,大家也都绞尽脑汁丰富课外活动。家委会妈妈们基本利用工作外的周末时间全力以赴,那段家委会的时光轻松而又美好。
学校B,长沙区重点公立小学,家委会8人。当时因为我身为全职妈妈、时间富裕,有幸成为家委会会长。一开始,我就被家委会的强大阵容所震撼,而且家委会成员们都各司其职,分别有财务、后勤、活动等专职。之后,我才逐步了解到本土化的学校家委会需要承担收缴班费、校服/年级服购买、若干活动策划(如新年美食沙龙、课外实践活动等)、统一文具书本类购买等工作。
长沙的这段家委经历,迫使我在各方面有了迅速地蜕变。有一次,某班级家长因不同意学校校服费用的支付,导致全班的款项不能定期交给学校财务。为此,我利用外出培训的午休和他电话沟通了大半个小时,最后赢得信任,我已经是一身汗,因为第一次经历这样艰难的家长斡旋。我深深感受到,家委会工作的复杂和不易。
学校C,无锡某国际双语学校,我在大宝转学后的第二学期刚刚加入班级家委。学校有校家委和班家委两种,校家委会参与各活动方案策划、组织和决策,班家委则是主导执行。虽然家委会框架明确,但很多单项活动还是需要征求其他家长一起合作,比如食堂定期检查、节日布置。虽然我也只是初步介入家委会的具体事务,但合作、积极的氛围已经深深感染了我。
这么多学校的家委会混迹之后,我发现学校需要的家委回成员多多少少有其一致性:愿意付出+赋予正能。传说中的家委会竞选事件,目前我还没有遇见过~其实我更期待看到,整个事件曝光后大家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家庭——学校教育。”我们这个时代猛烈推崇的“家校合作”理念中,家委会承担着重要的桥梁沟通和家长示范作用。而且某种意义上,家委会成员就是学校和孩子们的志愿者。
另一方面,大家都在琢磨:父母的社会地位、权势财富会影响一个孩子的未来吗?当然会,更准确地说,是父辈们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会成为整个家族的精神积淀。李嘉诚的儿子美国读大学时,自己就靠打工来赚取学费,之后也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但同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几年极端的反面案例还少吗?
前两天,我在大V平台上听课,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科学家做了个实验,把鲨鱼放到大鱼缸里,鲨鱼每次碰到玻璃壁便返回,后来又把大鲨鱼放回大海,结果同样的鲨鱼游到玻璃壁的距离也会返回。其实我们为人父母,有时处于“为他好”,也会给孩子设“鱼缸”。
贫富,有史以来都一直是社会的相对两面。但作为孩子,不可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不可能总是换学校,也不可能去决定学校选择怎样的家委会成员。重要的是,我们为人家长,如何打开格局,引导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
教育的成功,在于塑造一颗健康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