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记得儿时的我就对鲁迅充满崇拜,无论是他笔下的闰土,还是社戏里的罗汉豆,都是我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那时候,甚至梦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鲁迅那样的人,于是,每次老师让我们填写自己的理想,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填上“作家”两个字。而今想来,终是儿时的放肆,后来的我是不敢谈“理想”二字的。
中学时代度过很多鲁迅的作品,喜欢他伶俐的笔锋,总是能把深沉的愤怒和对旧势力的抗争融进最普通的生活细节中,发人深思,令人难忘。孔乙己的自我安慰里藏着深深的忧伤;样林嫂的魔怔唠叨里埋着万箭穿心的痛楚;闰土的项圈里锁着中华儿女的挣扎;人血馒头中又有多少生命的悲歌和绝唱?他的文章是必须要细细推敲方懂一二的,他的深刻是我的头脑无法抵达的深,读他,于我确实是太吃力了。索性后来,我便不读他,换了不费脑子的文字来读,再后来,干脆不读了,脑子也渐渐费掉了。
幸好加入了共读群,有机会再次拜读鲁迅的文章,内心即欢喜又惶恐,读他,也是与自己狂放的幼年相遇,五味杂陈。这次我们选的文章是《肥皂》,开篇就嗅到鲁迅的味道,细腻的情节描写,烘托出浓浓的灰色背景下底层人的艰难日常。一层一层包裹的小小肥皂,展现着它的珍贵,也让人满心期待,赋予它很多美好。然而,文章也似一层层包裹逐步打开,露出它本来的模样。
四铭太太兢兢业业的操持着家,除了干家务、照顾孩子,还要糊纸锭补贴家用。当她收到丈夫的肥皂时,或许是有些许欣喜和羞涩的,内心还存留的那点女性的对性的欲望和娇羞跃然纸上。然而,后面四铭的经历一步步击碎了妻子的美好。在大街上讨饭的妙龄女孩,光棍汉的调侃,以某种神秘的力量冲击着四铭太太的内心。“他如果能懂事,早就点了灯笼火把,寻了那孝女来了。好在你已经给她买好了一块肥皂在这里,只要再去买一块……”这是四铭太太最激烈的反抗了,作为一个妻子,在生活的艰辛中,她没有退缩,在她感知到肥皂的复杂意义时,她选择了隐忍。但作为母亲,当他的丈夫百般刁难儿子时,她开始了绝地反击。这夹枪带棒的语言直击四铭内心,精准的很。读到这的时候,我是很为四铭太太喝彩的,她的内心大抵也住着个鲁迅吧。
四铭,作为一个生长在旧时代末期的腐朽男人,他身上有着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表面上对太太毕恭毕敬,暗地里全是对女性觉醒的鄙夷和讽刺。“秀儿她们也不必进什么学堂了。‘女孩子,念什么书?’九公公先前这样说,反对女学的时候,我还攻击他呢;可是现在看起来,究竟是老年人的话对。你想,女人一阵一阵的在街上走,已经很不雅观的了,她们却还要剪头发。我最恨的就是那些剪了头发的女学生,我简直说,军人土匪倒还情有可原,搅乱天下的就是她们,应该很严的办一办……。”这一段就是四铭真实的对待女性的态度,连女人一阵一阵的在街上走,都觉得不雅观。他口中对孝女的赞美,不过是源于孝女足够卑微,也足够顺从,或者还有足够年轻漂亮的味道,完全符合他对女性的要求罢了。至于女人会怎么想,女人的需求是什么,当然不关他的事。
餐桌上,四铭极其享受唯我独尊的感觉,或许,家就是他的王朝。多么讽刺?对外,他是一个籍籍无名的蝼蚁,对内,他却是执掌乾坤的王者。这应该是那个时代大男子主义者精准的画像吧,鲁迅的笔比任何画家的笔都精准,每一个汗毛孔都是立体的,泾渭分明。
文章最后薇园与四铭协商文章的题目,四铭坚持用“孝女”为题,薇园则纠结孝女不能作诗,不能作诗似乎就上不了报纸,就不符合男人对女人的期待,就让男人失望了。在他们眼里,女人从来都不是人,而是迎合他们的工具而已。
四铭太太终究还是用上了肥皂,身上总带着些似橄榄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而那似乎是麝香的味道。原来这小小的一块肥皂,有着多重的意义,反映了人性的不同面。
鲁迅笔下的男人,作为腐朽文化的获利者,即便处在外患不断的动荡中,也不忘行使其男人的特权,而把所有的无法施展的抱负,难以实现的权威,以及无处宣泄的情绪,统统给了可怜的女人。但女人是触摸到时代发展的脉搏的,她们不在足不出户的为男人服务,她们可以大胆的在街上走,可以剪短束缚她们形象的长发,她们已经在觉醒,以男人们不曾预料的速度,让男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这就是鲁迅的手笔,每一个字都需要反复推敲,才能读出它的深意。我极尽所能也无法参透其中奥妙,只从中采得一两颗星,就已成为我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