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光时刻——救齐之战
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北边的戎人进攻齐国,齐僖公派人到郑国请求援助,于是太子忽率领军队救援齐国。《左传》对于这场战争没有详细的记载,但结局是郑国大败戎人的军队,俘获了他们的两个主帅(大良和少良)并砍了300颗带甲的戎军的脑袋献给齐国,可以说是大胜了!可以想到太子忽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的高超军事智慧。
战争结束后,诸侯的军队都来到齐国为其防卫边境,齐国送来粮草,并委托鲁国在聚会上为各诸侯排列座次,结果郑国被排在了后面。太子忽很生气,认为郑国刚刚立了大功应当有更好的待遇。四年后,太子忽为这件事请求齐国出兵,齐国又拉上了卫国,三国(郑、齐、卫)联军和鲁国的军队在郎(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地作战,最终通过在恶曹(今河南原阳县东)的盟会上的调停才化解这场矛盾。
郑太子忽选择在四年后,而非立即,挑起战事体现了他的谋略。作为储君,他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自己的国家在国际上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那么就应当予以回应。至于何时回应、回应到什么程度则应谨慎考量。
春秋时期,东周王室逐渐跌落神坛,这时没有“天下共主”,各国都有机会,但一个诸侯国想要称霸,必须得到其余各国的支持。当时诸侯援齐的情境下,大家应当同仇敌忾应对戎人的进攻。因为各诸侯本是兄弟之国,如果在外人入侵时还为座次的问题挑起争端,这样的郑国不可能得到各国的支持!于是太子忽选择了隐忍,在四年后时机更成熟时发起战争。
二、传世之句
“人人都有自己合适的配偶,齐国的公主不是我的配偶,靠我自己就是了,要大国干什么。”
三、人物简评
郑太子忽,即后来的郑昭公,是郑庄公的长子。
少年时一度是父亲的政治工具:因为“周郑交质”而到东周做了人质;四年后又因为郑国和陈国的结盟,娶了陈桓公的女儿妫氏;他和妫氏的婚礼也是不合礼仪举办的(没有先告祭祖庙)。这些经历让太子忽形成了隐忍的性格,但同时也培养了他的谋略。
虽未和齐国联姻,但他得到了国内实权者祭仲的支持。即位、失位、复位、被杀,君主生涯如此坎坷,但实则有很多客观因素。作为郑国的掌权人,他有着较高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他尽到了一个君主应尽的职责,在郑国的执政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芬芳。
武力:⭐⭐
智力:⭐⭐⭐
(以上内容为笔者阅读《春秋左传》过程中的遐想,仅代表笔者自己的观点。)
那么,你给太子忽打多少分呢?(可在评论区直接输入)
武力:1、2、3、4、5星?
智力:1、2、3、4、5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