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4篇原创文章,你5分钟内即可读完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话题:沉没成本。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跟父母一起在外面饭店吃饭,菜点多了,结果吃不完,但打包又不方便,这时候父母一般会一边给你夹菜,一边说说,“再多吃点,要不然就浪费了,毕竟钱都花了!”。然后你即使肚子已经饱了,也因为“毕竟钱都花了”这句话,咬咬牙,摸摸肚子,硬撑着吃下去。结果回到家,胃不消化,还吃了2片健胃消食片。
也许这个经历看上去挺可笑的,但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例如,假设你花了120元买了两张电影票,兴致勃勃的请女朋友去看电影,但电影开始没多久,你发现是个烂片,你是会起身带女朋友离开,还是会咬咬牙继续把电影看完?
据调查,绝大部分人都会坚持把电影看完,即使一边玩手机,或是直接睡觉,也会熬到电影结束。原因很简单嘛,因为毕竟花了120元,不看完就白白浪费了!
现在假设是另外一种情况,你的两张电影票都是免费送的,你没有花钱,这时你会继续待着看完,还是会带女朋友去外面逛街?我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会做出理性决策,选择起身离开。“既然是一部烂片,我为何要浪费时间在这里,不把时间拿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这很有意思,同样的事情,因为是否有前期投入,而做出截然相反的决策。
其实这里涉及一个非常有趣又顽固的消费心理——过于关注沉没成本,而做出非理性决策。
什么是沉没成本?就是你已经付出但又无法收回的成本。一个人在考虑是否要做某件事时,不仅会考虑事情对自己是否有好处,还会考虑自己过去是否已经在此投入了。如果有投入,往往会继续做这件事,即使已经判断可能是错误的结果。
再举个残酷的例子。你要去买房,在看了户型,小区环境,样板房后,感觉很满意,再经过漂亮的售楼小姐姐热情介绍,你一心动就交了2万定金。可当天晚上你又后悔了,因为没有考虑周边的环境和地段,不打算买,但这2万定金小姐姐告诉你退不了的。挣扎一晚后,你心想总不能白白交了2万块,于是第二天付了100万首付,然后再贷了200万按揭。因为不愿意浪费2万元,然后投入300万,买了一套自己不是很满意的房子。
这样的事情,身边还少吗?可见沉没成本的陷阱,你一不留神,就容易掉进去。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先忘掉沉没成本,才容易做出理性决策。因为沉没成本已经无法收回,既然无法收回,那就忘记它。而且还要懂得及时止损,就像炒股,知道自己买了一只垃圾股后,就要及时止损,忘记之前的亏损,别为了沉没成本,硬撑着拿在手上,期盼着有一天垃圾变黄金。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关注沉没成本也不都是坏事,有时候为了让自己坚持正确的事,而刻意制造沉没成本,也会带来正向效果。
例如,你想减肥健身,如果只是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我要控制饮食,然后早上下楼晨跑,基本上减肥计划不会持续2周。这时候你要给自己制造沉没成本,例如买健身馆的季卡或年卡,然后买一套专业的运动装备,跑鞋,如果是练瑜伽,再买一套专业的瑜伽服。有了这些投入,你就不敢轻易放弃了,毕竟钱都花了,还花了不少,不运动那可亏大了!有了这个心理,你自然也更有动力了
再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前段时间我想培养写作的爱好,如果只是计划写完文章,然后保存在电脑,我估计写不了2篇就忘记这事了。于是我给自己刻意制造了沉没成本:花时间花精力来注册微信公众号,设计头像logo,申请名字,了解微信后台操作,然后再把公众号告诉身边的一些朋友。这样,有了沉没成本,我就不容易放弃,更有动力来写。
所以,我开通公众号,不是为了拉粉丝,做大V,企图以后赚钱变现。只是纯粹想写作。通过写作让自己不定期把零散的知识通过写作梳理出来,随时可以查阅,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另一方面也把它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和关注的用户,知识共享,也算是件有意义的事。
再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是一对小夫妻,他们突然对潜水很感兴趣,为了真正培养这个爱好,他们开始制造一系列沉没成本:先花7天时间飞去菲律宾考潜水证,考证回来后准备双11买1万多的潜水装备,然后又订了元旦的机票,准备继续潜水。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他们是真正想培养这个爱好,而不是三分钟热度。
所以,如果想真正培养一个爱好,又怕坚持不了,那可以试试先制造一些沉没成本。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不管生活还是工作,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忘记沉没成本,更容易做出理性决策;利用沉没成本,更容易让自己去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