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出自《传习录》中的“徐爱录”。原文如下:
爱未因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译文:徐爱因没有领会先生知行合一的训示,与黄宗贤﹑顾惟贤反复辩论,没得出结论,于是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试着举个例子来看。"
徐爱说:“现在的人都知道有父亲就该孝顺,有兄长就该尊敬,但却不能做到孝顺父亲,敬爱兄长,这就是知与行分开了,成了两件事。”
先生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译文:先生说:“这已经是被私欲隔断,不是知和行的本体了。没有认知到了却不去践行的,认知到了而不去践行,就还是没有认知到。”
这段充分说明阻碍人们实践知行合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私欲。
私欲阻隔了从认知到实践的桥梁。
也就是原文后来所描述的,很多人的孝顺,敬爱,是他律,是社会道德层面的约束,而不是自性,不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我要去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人只有在心上认可了这件事情,行为才会顺畅实意,不然一切都只是知道,不是做到。
我们时常被个人欲望或者私人想法牵绊住真实的良心。
譬如在马路上看到老年人摔倒了,本心想要去搀扶一把,问一问情况如何。但脑海中转念一想很多社会新闻,又放弃了伸手的这个冲动。
又比如有些学校说要孝敬父母,让小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个脚,当成作业。我认为这件事情出发点是好意,但过于程序化,认为给父母洗脚就是孝敬,其实父母如果天然爱孩子,孩子也会生发出爱父母的心,为其做一些事情,比如帮忙一些简单的家务之类,这是因感受到了爱的相互给予,生发的孝敬父母之心,是先有了心,而后才有了行为上的表现,不是先洗了个脚,才生出了孝敬的心。
现代社会,阻碍人们将知行合一,付诸于现实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追求物质化,精神空虚化。
人在精神领域繁茂,懂得深入探求个人精神世界的丰盛,才会反思自己的知行是否一体,才会认真思索,我的痛苦,我的烦恼,根源在哪里,也即向内求索。
物质化社会有时候将很多本应感性的事情贴上了明价。比如婚礼要达到什么规格才算隆重,工资达到多少才配生孩子的话题讨论。
我们忘了,最初走向婚姻的两个人,心怀的是成立一个家庭的欢欣;我们也忘了,想要生个宝宝的初衷,是渴望成为父母,养育自己孩子的期冀。
如果地段较好的房子,体面高薪的工作,优越的家庭背景,优异的学习成绩,才是幸福的标配。那么人人都将不快乐,因为人人都走在了追逐的道路上,互相竞争,互相攀比。向外求物,终不得满,也就自然会经常感到痛苦,感到好像无论多努力,依然在仰视一些目标。
今日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点点燃起的兴趣,对老庄思想,对王阳明心学的探讨思考,就是中国人重新回归中华文明之根的开端,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