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在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面提到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件事情,往往不是有了兴趣才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做到一半的时候就放弃了,说自己没有兴趣。
灵魂拷问一下:真的是自己没有兴趣吗?
其实,有时候并不是我们真的没有兴趣,而是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感受到了畏难情绪,能力没有跟上,所以想放弃,而没有兴趣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因此,做一件事情当我们想放弃时,一定要问自己:是真的没有兴趣,还是没有能力做好?
没有兴趣:
如果是真的一点点兴趣都没有,你也可以选择大大方方的放弃。
毕竟做自己不喜欢的,不感兴趣的事情,如果靠我们的意志力苦苦支撑,只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痛苦,且也不持久。
但生活有一个扎心的真相是:即使这件事情不感兴趣,但不得不做。
如果这件事情是自己必须要做的,那我们就要去挖掘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带给我的成长是什么?
去看到这件事情带给自己积极正向的一面。这样我们做一件事情才不会这么痛苦。
就像我自己非常的不喜欢煮饭,洗碗。但这就是我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每一次我都告诉自己,我在为自己所爱的人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他们吃得健康,我自己也吃得健康。
没有能力:
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做到一半时不想做了,以为自己对另外一件事情感兴趣,对目前做的没有兴趣。
那是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经历做另外一件事情带来的挫折和困难。只看到另外一个人做这件事情带给他的成就与高光时刻。
当我们进入一个领域,遇到挑战时,会看见自己的拙笨和稚嫩,如果没有很好的觉知和足够的能量支撑起自己,有时就会合理化的认为自己不喜欢这件事情,从而选择放弃。
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自己是因为没有能力还是不感兴趣?
把能力和兴趣区分开。
如果是自己没有能力,就认怂,大大方方的承认。去寻找方法提升我们的能力。而不是以 “不喜欢”为借口放弃。
很喜欢一个育儿博主说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在自己感觉最糟糕的时候放弃。
如果每一次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选择放弃,也许一次没有什么关系。但如果积累的次数增多,我们就会形成一个认知:我是一个失败的人,我是一个做不好事情的人。这些认知就形成了我们的人格背景。
这不仅让我们对自己失去信心,我们人生的格局与高度也许就仅限于自己眼前的三亩地了。
我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内向自卑。遇到一点点事情就容易放弃,也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因为害怕失败。最后随着自我成长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也让我错过了很多提升自己的机会。
最后:
放弃一件事情,一定要明白:我是没有兴趣还是遇到困难没有能力?
永远不要以 “我不喜欢”为借口,放弃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事实上,一件事情如果我们做好了,我们自然有兴趣。
因为有很大的成就感。这个时候,这份成就感和兴趣又会支持你前进,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当中。
但如果是自己真的没有兴趣,就坦然的放弃,但我也知道我并不是做不好这件事情,而是我有我自己的选择,有我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
最后,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