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一路志愿军军歌旋律上头的情境下,告别锦州开赴丹东。
下午开车本就容易困倦,就在我抱怨行经京哈高速沈阳方向限速时而100公里/小时、时而80公里/小时的当口儿,对向的车流已拥堵到亚赛市区一般,有几段儿甚至近乎停滞,据推测受累于京哈高速该路段改扩建工程。
由于白天在锦州广济寺古建筑群和辽沈战役纪念馆分别多停留了些时间,推延的车程赶点儿夜路也就在所难免了。路上最大的收获是“析口”服务区,在此处,析(xī)字读作古音“sī”,算是长了见识。
当晚八点多抵达酒店,随便点个外卖就打发了晚饭。第二天早晨刚醒,便起床急匆匆地奔向鸭绿江断桥。
晨曦乍现,碧波微漾,朝阳下的鸭绿江铁桥恬静而傲娇。所谓的见证历史或历史见证,不是岁月变迁与潮汐交替后的无言讲述,听得到的自然秒懂,听不见的来去空空。
当早鸟的好处就是人少且肃静,这便是战火偃息、硝烟尽散后应有的祥和与安宁。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战乱从未停歇,还有什么比和平、比稳定更宝贵?
如果说凭吊断桥是触景伤情,那么观瞻纪念馆即是家国洗礼。
依山而建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需要拾级而上才能抵临。一路仰望着小平亲题碑名的抗美援朝纪念塔,敬仰和缅怀之情油然而生。猎猎山风中,纪念馆前一面国旗迎风招展,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遒劲有力,深邃有余。想想同为郭老题字的墨宝,为啥我单位对面的“哈尔滨市图书馆”字样就不够厚重和震撼呢?文字直抒胸臆,答案不言而喻。
从入朝作战到后方支援,从实物、图片到数据,严谨庄重的展陈可谓宏大而细腻。刚刚解放的新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历史关口,再去兴兵戈、起征战,除了救急纾难和保家卫国,没有第二个理由可以驱遣。
于是,以并肩反击对抗“联合”侵略,用眼下的牺牲去换取长久的和平,共谱一曲慷慨悲歌与激昂华章。正如主席的那句著名论断——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当然,那场伟大胜利的功勋册上,绝少不了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
于是,在我们这代人的上学课本和童年回忆中,就平添了上甘岭战役的艰卓、奇袭白虎团的果敢,就镌刻了罗盛教冰窟救人、邱少云烈火烧身、黄继光堵枪眼等英雄形象。还有,近两年涌现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又为我们复刻了激战长津湖、水门桥,铁原、松骨峰阻击等大阵仗和名场面。
我觉得,不论是高度概括还是一家之言,关于七十年前的这场正义之战,终究离不开顽强、勇敢、团结、坚韧等关键词。泪眼朦胧中,一批批烈士遗骸归国安葬,更多无名的忠骨掩埋于异国他乡的巍巍青山,致敬英烈,感念家国。
下午随后的行程,本意是探访鸭绿江口和黄海海滨,可惜地形不熟,攻略不足,来错了季节,看了个寂寞。
不过,旅游的奇遇就在于无功而返途中的意外邂逅。比如,全然渔村样貌的“海边渔家”,乍一看以为撞进了大西北的镇北堡影视城,青灰的格调衬以黄昏的清冷和冬日的萧瑟,武侠大片儿的意境浑然天成。
夜幕降临,安东老街的灯火和烟火,诠释出和而不同的市井和家常。出行赋予的韵蕴就是这样,化身懵懂的异客,寻味别人的故乡。
“每当我看见天边的绿洲,就想起东方-齐洛瓦。”——即使暴露年龄,我也不惜把这句广告词写下。当年与海尔齐名的国产冰箱品牌,而今也只能在工业博物馆里惹人回眸。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丹东制造的湮没只是缩影。一而再,再而三,振兴东北不止要有标语口号,东北振兴更要真抓实干。
初夕春节已过,守岁祈福迎祥。龙年岁末之行跨越四平(四季平安),抵达锦州(锦绣之州),回程途经丹东(丹心向阳),暂住吉林(吉树成林),一路回味历史文化,一路澎湃东北情结。
愿新年,胜旧年。爱我东北,家乡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