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作者所说的“实质性改变”是指什么?
有人性格内向,想通过看书,转变性格。
有人觉得自己穷,书中自有黄金屋,想通过看书,变富。
有人觉得自己傻,书籍可医愚。想通看书,变聪明,等等。
很多人对看书抱有很多的期待,现实情况是有人看书,性格真的变外向了,脑袋也灵光了一些,懂得一些赚钱的门道。有人无论看多少书,却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因此,这就涉及到三个问题:
1、看书的方法
看书的方法一直都有讨论,一种是博览群书,一种是精读。对于接受过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来说,我们都是博览群书的人,至少对于语数英物理化音乐等知识都有大致的了解。因此,想做出实质性的改变在于精读,最好的办法是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有具体的步骤,推荐重点阅读美国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时特别指明一点:重点阅读是指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做笔记,掌握方法哦。
2、个人的反省力
一本书,就是白纸黑字,字面上意思弄懂了,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握住书的精髓,然后和你的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说,同样是看文学小说《包法利夫人》,有人只是一味地谴责包法力夫人的虚荣,但是真正有反省能力的人,就会联系自己的生活,问问自己有没有超前消费的习惯?是否也想追求浪漫而不切实际的爱情?反省力高一点的读者,看书,好像看到自己内心那些,萌芽但还没有成长的念头,及时转变观念,生活也就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了。
3、个人的执行力
一个人为了改变而去看书,却没有执行力的人来说,买书只是消费行为,看书只是打发时间。真正想发生改变的人,不仅将书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更重要的是去执行。
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为了减肥,看了好多书,但是在饮食、睡眠、运动上都没有调整,那怎么发生改变呢?
改变是一件困难的事。
为了让改变不那么困难,也有人为此写了一本书,叫做《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作者分享了他如何从一天一个俯卧撑,养成健身的习惯。
你看,书籍是什么方法都有,关键还是个人的执行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提问者才看了四十多本书而已,却想着实质性的改变,这种心情太急躁了。改变是循序渐进,是一个过程,不是朝夕的事,慢慢来。那些一年阅读一百本书的人,也不见得这么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