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斋医稿(5)

夏日龙眼  IP属地: 天津
1字数 832

(案8)湿温化燥去津,真阴耗伤

顾左9月13日(先父慰伯诊)

湿温三候,身热不解,㾦佈已透,神志昏糊,呓语喃喃,舌绛去津,唇燥齿干,口干不索饮,脉象细数,此乃温邪化热传营,去烁阴津,症情危急,勉拟大剂甘寒生津,清营泄热,以冀转机。

鲜藿斛鲜生地鲜沙参天花粉肥知母连翘心元参丹皮生石膏竹捲芯麦冬

紫雪丹6分冲入,易用鲜芦根煎汁、鲜石斛煎汁,西瓜汁、米饭汤,轮流灌服,每分钟一匙,昼夜不停

(按)本例经上药轮流给服,至翌晨舌津得回,神志渐清,继用猪胆汁灌肠,下酱粪三次,热退而复。

(案9)湿温夺精亡阳

陈左(先祖绥之公诊)

湿温适值雨候之交,病中夺精,阴气先伤;叠进透达,汗泄过多,正气龙伤;疹㾦隐约,神情昼倦夜躁;时作呓语喃喃,脉形濡软,左手更弱,舌淡苔白,呕逆频频;阴精先耗,阳气续脱,症情危急,急拟益气回阳,镇逆固脱,以冀挽救。

吉林参川附子炙甘草于术干姜旋复花代赭石柿蒂龙骨牡蛎白芍红枣

暑令时感

暑为外感六淫之一,为阳邪,其症多热。《内经》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古时称暑为暍病。《金匮要略》列痉湿暍病脉证治篇,说明暑症甚者每见痉厥,暑病多挟湿,故同列于一篇论述。

前人对暑病分类繁多,有中暑、伤暑、冒暑、暑风、暑温、暑厥、——等。《内经》单称为暑,或称伤暑。《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喘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刺论篇》“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说明暑病有二种症状,一种是烦热汗出,一种是无汗高热,后人以此分为阴暑,阳暑。

总之,暑令时感,文献记述的病名虽多,但临床常见者,不外中暑,暑凉,暑湿,暑温几种,兹分述于下。

中暑

前人关于中暑的记述很多,如《张氏医通》“夏日无故卒倒,昏不知人,面垢,冷汗自出,于足微冷搐搦,或吐泻、或喘咳”。本病多因烈日暴晒或高温而引起,尤以产妇、老人、体弱伴有慢性病者为多见,中暑症多见厥逆,前人有称之谓暑厥,由于暑热迫于里,故见神昏喘息,脉大而滑数,热遇气机,故手足反见厥冷,乃热深厥亦深也,热迫清窍,故心神失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51人点赞
夏日龙眼  新手上路
总资产14共写了3.6W字获得850个赞共6个粉丝

全部评论0只看作者
按时间倒序
按时间正序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如果需要原文档(因文体限制,部分表格无法呈现)请联系QQ1769090563 本文由中医仲景协会整理收集 《内经选...
    陶墨阅读 34,602评论 0 33
  • 论人法于天地 [原文]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天地有四时五行,寒...
    天一书社阅读 5,891评论 0 18
  • 一、桂枝汤类方 1、桂枝汤 适应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
    听莲阅读 3,304评论 1 6
  • 时间好快,转眼间就一周了。 今日目标: 今天我给表弟布置的学习任务是先复习昨天所学的六个句子,然后今天完成新的六个...
    丸子妹啦阅读 207评论 1 2
  • 小时候总是好奇什么是爱,大了也还是不太明白,可能是因为他,想了想,也许是爱吧,我也认了,因为是他,所以想想就开心,...
    我的甜筒在哪里阅读 325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