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月
认知负荷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模型,该学习理论创始人约翰·斯威勒将认知过程描述为三个主要部分: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该模型的基本原理是:人们每天接收的海量信息,感觉记忆先过滤掉大部分,只留重点进入工作记忆;后续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要么被处理,要么被遗忘。
也正因此,教学时留在学生脑中的信息有可能变成长时记忆。但人脑的"临时内存"容量很小,若一次性塞入太多内容,就会超负荷,导致信息遗忘。
认知负荷理论模型如何应用于课堂?
一是识别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二是改进问题解决方法,例如,可以将一个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也可以用已经解决的问题做例子。
三是尽可能将多个视觉信息源合并在一起。这里指使用多种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去理解信息源。55
四是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两个渠道,整合多个信息源,降低工作记忆的负荷。
五是清除没必要处理的重复信息,降低工作记忆的负荷。
六是只有在技术能改善学习体验时,才使用它们。
七是尽可能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该学习理论模型在课堂教学学习时,主张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