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摘自2017年写下的【半世人生路,二三家常事】,A姐,B妹为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汉奸”为大哥,“烈士”为小哥。
377、失联的背后(十三)
其实,真的不重要了。他怎么解决的手术费,这个过程,又是谁陪在他身边。因为,当时我们是局外人。那么,现在就继续安静的做好局好人。
曾经看过一篇人际相处的论断说:关切,可以是问,也可以是不问。问,一般适用于了若指掌,亲密无间。不问,是指关系还没到。
显然,我们家人,都属于不问的区域内。
何况,既然都这么多年过去了,又何必揭开伤疤呢。
这个过程,经历这些,我们大概也该明白:生命,是自己的。谁也帮不了自己。想好好活,就自己保命。
就这样。
378、失联的背后(十四)
这些年,大哥也貌似很惜命,饮食生活很注意规律。目前看起来,无恙。
由此,在得开了这个案件的背后,也不再难解释大哥的一切行为。对于我读书时的模棱两可,对于小哥事件上的冷漠。
谁又知道,少年老成的面孔下,是千疮百孔,孤独无依的心。
谁都不容易。
各自保重。
379、失联的背后(小结)
这件事,是大哥的秘密。是家庭里不公开的旧事。但对这个个体而言,是影响一个时期生命状态,以及人生轨迹的事件。
我想,如果不是这次要写这篇帖子,要探寻癌症背后的事实,那么,也不至于揭开这个旧事件。
这只是一个,但我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大哥,小哥的生命旅程里,应该有不止一个各种各样的冲击各自心灵的事件。
如果,可以,我想以旁观者的角度看。
我想看见他俩的文字。
一篇关于,自身成长,与自我对话,不回避,不责怨的记录。
我想知道他们的成长过程。
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成长。
(失联的背后篇,完)
380、母亲(一)
大哥的写完了,写写母亲吧。
这次回去,见到母亲的有大概这么几个场景与事件:
一、我参与了父亲与她的“交易”。嗯,是她那份房款,是在我的见证下交付的。
二、据说,大哥在癌症的时候有个女朋友,女生好像工作挺一般。母亲后来与大哥一起生活后,觉得此女比较配不上大哥。很反对。据说行为比较激烈。用盆拿水泼了。
381、母亲(二)
除此外,还有些小事件/场景。
一、他小心翼翼的照顾着大哥的生活,每天把他的西服拿出去熨烫,应该是照顾得挺好的。但是坦白说,我感觉到的,是一种接近于谄媚的状态,那是一种对成功人士的巴结般的感觉。而不太像母亲对儿子的细心。
二、母亲做手术那天早上,小哥睡懒觉了,但是母亲坚持要等他起来后才去,路上,小哥睡眼惺松的慢慢走,我妈也要一直等着她。我与父亲就如空白一般,没有卵用。我都不知道是谁做手术了。是小哥还是我妈。
三、母亲住院时,小哥的同事和人气王都有去探望过她。然后,B母来医院看她的时候,她一遍遍的重复“乡政府的人都来看过我了。”脸上尽是荣耀之色。而丝毫没有提起我同学看她的事。我觉得失落,也感到她的势利。
四、房款,是她一直催着父亲给她的。我说过,家里其他人的都拿去还债了。但她,并不愿意。
这些场景加一起,给我的感受是:势利。是的,我们对母亲,任何一个孩子小时候对父母形象的判断,基本来自于母亲的言论(母亲天生话比父男人多,占有言论主导地位),而我们的印象就是母亲体弱多病,父亲暴力的印象。
而从这时候,当我们成年,会从正常的相处,从事件中去看人物性格。而母亲自离开家,会有了自己重新的世界,真正的想法与性格也逐渐真实的呈现出来。
382、回家之后(一)
就这样,我在大哥的短信里,在一家人客气而生冷的气氛里,见证了父母的“交易”后返回了昆山。
心里,是满满的无力。好像大病了一场。
如果说,在回来前,我曾心抱期望,期望大家各自工作独立后,有一个健康的相处状态,对过去有好的修复,可以新的开始。那么,在这一刻,我失望了。
在我刚回来的第一天,我曾带父母去游乐园,我一边牵着一人,我走在中间,我似乎感到了暂时的和谐。我想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重新缔造这个温馨的家,修复父母的僵冷。
而当母亲一遍遍催父亲要房款(当时,其实是买家还未付完),父亲最后让我作证完成了交易后。
我失望了。我感觉到彻骨的冰冷,与真实的讽刺。
可能,我失去的不是房子。是不能再回的一个地方,至少,是不能奢念圆满与温情。
关于家,我确实想多了。
而关于母亲泼大哥女友赶她走的事,是后来听说的。当时非常震惊和感到悲哀。我想,大哥生了这么大的病,我没有听他们提起对大哥的关心与疼惜。而只是表示对现状的满意与骄傲。
而对于他身边当陪伴的人,我们不是该心存感谢吗?这些事,不是本该家人做的吗?有人替我们做了。我们不感谢就算了,为什么还如此恶劣的手段拆散呢。
这时,我深刻的意识到我们家里弥漫的一种东西,叫势利。
从母亲对我与两哥的差别,我已确定了,我们是个以成败论英雄的家庭。父亲是。母亲也是。父亲是隐性的,母亲,是显性的。
没有什么了。放下奢念吧。过去没有的,现在也不会有。未来,更不可能衍生。
就这样吧,我们就是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责任隶属。按时寄钱就好了。其他,无关。
383、回家之后(二)
这之后,很多年,我都在这种心理和模式下度过。我们会按时给父母寄生活费,生日、过年、端午中秋这几个节日寄钱。但没有别的交流。
对于家里的事,我始终是看戏的状态。他们好了,有光荣的事迹,我会自嘲:你看,人家没投我是对的吧。没投我这种倒霉鬼,要不就白搭了。他们栽跟斗了,我会有点看戏心:你看,你不是看中的儿子嘛。自找的。儿子是陀屎也是香的。女儿是金也没用。何况,我还不是金呢。
大概就在这两种心理下度过。到后期,又了些微妙的组合变化,那就是:遇到小哥的事,我和大哥好像默认会站在一条线,因为,我们都是漂在外面的人。也是不被优待的A等。而遇到大哥套路装逼的时候,我和小哥会是同样的心理,想“这个骗子,满嘴跑火车的。”
但是,我说的也只是心理而已。实际上,我们不联系,也不表达出来。
我们兄妹仨,很多年,彼此没有对方的电话。
一点不奇怪。按时给父母打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