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逃出思维IP属地: 甘肃
16字数 1,375阅读 978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中国的春节,今年一如既往,母亲还是很重视的,总是要把家中大大小小的桌椅都洗刷一遍,来迎接新的一年,提前制做几把锅刷,貌似很多传统的东西总被现代产物代替,但老一辈仍有他们的那一份执念……包括除夕春节……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印象中,家里的春节是从除夕前半个月开始的。那些天,村里家家户户都比较忙碌,每家全家总动员,一起动手把家里的卫生打扫一遍,特别是家里的厨房。据家乡习俗讲,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灶神要上天去,家里得打扫洗净一年中所有的尘土,往灶神嘴上抹蜜糖,让灶神轻快上天,满嘴甜话,以求保佑来年家里诸事平安,这一天也称为“忌灶”。打扫卫生也叫“打扬尘”,小时侯,还流传一句童谣:“腊月二十三,家里洗锅碗,抹蜜糖,刷板板,灶王菩萨喜甜甜,保佑一年好平安”。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记得从这一天开始,奶奶和长辈们就会告诉我们春节之中好多的忌讳。什么不得说脏话骂人,不得与人结怨,在别人家吃饭时不得窜门,吃饭时不得掉碗筷等等,很多规矩与禁忌,这种禁忌要在元宵过了以后才能解除,互相遵守来保佑来年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其次是除夕和正月初一,这是春节的高潮。从腊月二十三起,家乡的鞭炮声响就会一直持续到正月,而除夕和正月初一、十五最盛,那种热闹的场景,我觉得只有用空前来形容。直到现在,这种情形已经慢慢的淡化与消失。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于是就会有更多的讲究,大年三十,一大早父亲总会带我们贴春联和门神,下午祭拜祖先和去庙里“分年”(送上年夜饭的意思吧)。小时侯过春节是十分讲究的,也是十分小心的。除夕夜,我们小时候父母就请伯伯、伯母们到家里来,和奶奶(爷爷过世的比较早,爸爸排行最小,奶奶主要和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吃个团圆饭(年夜饭),这是每个做儿女家都要做的一件事。然后就是一家人围着火炉坐在一起说吉利话,守年夜(守岁)。

图片发自简书App

      正月初一是我小时侯春节期间最欢喜的一天。很早父母就会叫我们起床的(大约早晨六点吧,有时会更早),因为父辈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是一年的第一天,起得早是对来年一个好的期盼和对来年美好的生活的向往。穿上新衣服,喝一杯母亲泡好的糖水,然后就是跟父母依旧对祖先祭祀一番(这种仪式在家),我们小孩子得在祖先的神龛下跪拜,以求保佑我们。然后再到庙里向各位神灵拜年,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村里的庙宇:相当于一个村的守护神与祖先。)

  这一天,全家都得吃素,不得吃肉。一般在我们老家,早上必须吃年糕,节节高。据说这是有讲究的,这是一年的第一天,吃肉是对血肉生命的不敬,万物在这一天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种生命在这一天会把另一种生命当食物吃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初一之后,便是走亲串友(拜年),这种习俗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结束。一般每家人都得准备一天请亲朋好友来家聚一下,摆上好酒菜请他们来吃一顿的,以示礼尚往来,同时也表示感情联络——但绝对是纯朴的、无欲的、发自内心的、充满了人情味;让人不仅感到人间的温暖,同时也懂得世间情谊的珍贵。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小时侯的春节,虽在乡下,然而却是丰满的;没有世俗的欲念,有的是亲情的温暖;没有短信群发的祝福,有的是走亲串友的真情笑脸;没有打不完的电话,有的是敬上父母的那一杯土酒。如今的春节,简化了多少文化,简化了多少禁忌,简化了多少敬畏,难道道德与孝道也要简化?这是我们当代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如今大多数家庭的春节已不是昨日的春节,已经丢了儿时的年味。但是父母仍旧想尽力去保持那儿时的年味,或许这也是他们儿时的春节与情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46人点赞
更多精彩内容,就在简书APP
"小礼物走一走,来简书关注我"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
逃出思维 武夷山人,一位90后归乡掌柜,大学毕业后,内心以“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与借口……不...
总资产134共写了9165字获得343个赞共710个粉丝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