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好友的母亲去世,我们几个去呷豆腐,遇到一校友,她笑着说,我们不同班,但四十年前就“认识”了你,你在楼上,我在楼下,每次经过我班,注意了你。你那个时候很瘦,黑,走路非常快,步履匆匆,低着头。我比较惊讶,在学校默默无名,内敛少语,独往独来,极普通的一个人,她怎么会注意到我呢?或许她记忆力惊人,凡经过她班门前的人都“认识”吧?亦或许她当年的兴趣就是在琢磨人,像猎人一样寻找猎物?[呲牙][呲牙]只是猜测,即便寻找猎物,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只是内心深处的活动,不敢昭然示众的。
她在琢磨人,我却是完全相反,琢磨“书”,琢磨高考,如何通过高考实现“鲤鱼跳龙门”。内心很焦虑,常常失眠,哪有心思去注意人呢?久而久之,养成了不“识人”的习惯,今天见面,在一起吃饭,明天就不认识了。或曰:不记得人,唐诗宋词为什么却记得?因为对人熟视无睹,除非是有明显特征的。或者美若天仙,或者瘸子跛子,或者聋子瞎子。那时候一双眼睛只盯着黑板,只盯着书本,对人反而视而不见。现在想来只觉得好笑,被“应试教育”扭曲了人格,牵着鼻子走,已经不做为人的存在,只是高考机器了。本来读书只是扩展见识,驱逐愚昧,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万物,从而获得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若从比较狭窄的角度说,丰富自己,多一点谋生的工具。却只想着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以为挤独木桥才是唯一的出路,也是生生把读书的意义扭曲了,误解程度之深无以复加,并非明白读书的真谛。
时至今日,“应试教育”之风愈演愈烈。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压力越来越大,体质越来越差,整日埋头苦读,已经回复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从前社会。这样下去能够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建设人才么?不作为德智体美全面的人培养,只作为高考机器的培养,明显是教育的悲哀。但大家都在这“悲哀”的氛围里乐此不疲,循环往复,是无奈,更是悲哀莫过于此。
余以为教育要因材施教,快乐施教,健全人格,成熟心智,启迪智慧,培养好的习惯,寻找到比较好的读书有效途径。这是教育的职责所在,并非只为了高考,只为了一个上线率。若人格不健全,终究是废品,甚至有害于社会。那个北大学子弑母案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他的父亲去世较早,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并成为一个学霸考入北京大学,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故事吧?但后来故事的反转却令人瞠目结舌,毛骨悚然,竟然培养了一只白眼狼!这虽然只是一个案,并不代表全部,但多多少少都有“白眼狼”的特征,不只是对家庭,对亲人,对社会也同样如此。没有感恩之心,一遇挫折就走极端,作为动物的戾气和利己太重,作为人的善良和感恩太少,动辄就杀人越货,或者悲观厌世,对社会,对家庭的伤害是万劫不复。当然,这不能全部归究于教育的过错,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只是某方面的系统工程,人的成长太复杂,不完全是一个教育能够承担得了的,但教育有过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教育广受诟病也是合情合理。
或曰:现在教育真难搞,老师对学生不能讲,不能骂,更不能打和惩罚,左右为难,什么也不能做。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动辄就打骂,家常便饭,但学生和家长习以为常,并未出现跳楼自杀的极端现象,反而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出学子的理念,甚至夸奖骂得好,打得好!但几十年后,大家都是独生子女,视为珍宝,掌上明珠之类,溺爱得很,甚至敝帚自珍,以致于熊孩子层出不穷,自己都舍不得骂一句,动一个指头,何况别人呢?前几年,有个小学生迟到了,老师说了几句,罚站,学生立即告诉母亲,母亲告诉公安局某派出所当所长的老公,所长立马派人把这个老师捉来,关了一天一夜。这便是恶性循环,本来老师批评几句,罚个站没什么了不得,也是让学生长点记性的意思,结果捅了马蜂窝,被蛰得人人皆知,那个嚣张跋扈的父母也倒了大霉。
打骂惩罚肯定不对,在法制社会是不能容忍的。关键是方式方法,因为人是平等的,至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老师只是知识上的老师,授业解惑而已。不能说你是老师就高人一等,俯视众生,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但确实要对学生的犯错指出来,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所在,按校规处理你。学校应该有一个处理委员会,成员有老师、家长、校领导、社会贤达和学生等等,把老师从这种尴尬地位中解脱出来,犯错的学生交给委员会,老师只管上好课,督促学生遵守上课纪律。本来承担繁重的课业,还要管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精力不够,如何教学呢?当然,经常找学生谈心,把学生当亲生的孩子和朋友对待也非常重要,润物细无声嘛。现在的老师是否做到吗?不得而知。可见,一个高素质的老师也是多么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呢!他还说过一句话,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