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喔喔——!”
“汪,汪汪!”
鸡犬之声,穿越千山万水,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眼前,升腾起袅袅的炊烟,炊烟还来不及升到半空,便在晚风中零乱、消散。哼歌:“我思念,故乡的炊烟”......炊烟散而复聚,聚成了一个跟土地一样古老的文化符号:乡愁。
阳台上的我,装模作样地,从历史的深处收回目光,望一眼在林立的高楼中高出一头的上海中心,确定眼睛不再酸涩,转身,回了书房。
如果说,连续几天写故乡,说往事,进而生出了乡愁,你信么。
我是不信的。
上午出门买菜前,还在群里跟夏祥林、王建军、王勇等人扯闲淡,就跟昨天才到上海一样。不缺吃不缺穿不缺朋友,愁啥。
虚构一个画面,是想说乡愁这东西很好玩。
乡愁来自故乡。故乡呢?
之前曾问女儿:你有没有乡愁?
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这不合情理,我觉得。女儿到上海已经二十多年了,远离故乡,远离同学,远离蓝烘糕和肥肠粉,怎么可以没有乡愁。
不死心,又问:你不爱吃肥肠粉了?
女儿说,肥肠粉上海也有,做得很地道。又补充,川菜,火锅,麻辣烫上海都有。然后反问:怎么想起来问这个?
还不死心,继续问:我们在上海,你没有乡愁,如果回金堂了呢?
视频噻。微信噻。女儿白我一眼,道:方便得很噻。
讨论结束。
也是哈,想家的时候在手机上一点,老爸老妈就在眼前,龙门阵随便摆。看见了好花,品尝了美食,随手一拍,立即发个微信分享,要多方便有多方便。实在想得心慌,打个飞的,当天就能见面。愁啥呢?
怪不得哦,女儿两次到成都出差,公然不回金堂,相当于过家门而不入,我和老伴居然毫不在乎。到了上海,老两口的感觉是回家,不打麻将也过得上好,没啥好愁的。
我们进入了一个乡愁不再被反复吟唱的新时代。
余光中那首著名的《乡愁》,能记住的人,怕是不多了。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当年引起轰动的好诗,通俗易懂,诗人的乡愁浓得化不开,没注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小时候并不小,属于“少小离家”那种小。小小少年外出求学,想妈妈了,全靠书信往来,邮票等于乡愁。
结婚了,却与新娘两地分居。船票——也可以是车票,火车和汽车均可,但船票更古典,船的速度更慢——等于乡愁。
人到中年,母亲去世了,这一回是阴阳两隔,从此以后,相逢只能在梦中。
如今垂垂老矣,浅浅的海峡却是政治与地理的双重阻隔,落叶如何归根?
你看,余先生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四个意象概括了通讯,交通,生死和两岸关系,其乡愁从小到大,从个体生命到家国情怀,层层递进,何等沉重!
少小离家,想妈妈;新婚夫妻,想老婆;及至年老,想归根。余光中的乡愁是真的,但是跟古人比,其实不算好大个事。古代女子望夫,望得狠了,能把人望成石头。连李白那种大大咧咧的游子,都怕看十五的月亮。何以故?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左右无事,摆闲龙门阵,索性多啰嗦几句。
孔子周游列国,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历时14年。按游历顺序,以鲁国为起点,先后去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楚国。需要说明的是,楚国只是到了边境的叶邑,因楚国的贵族反对,没能通过海关。说起来去了7个国家,其实就在河南、山东一带打转,南北直线距离约500 公里,东西约400 公里。在卫国,见了南子,弄出一段绯闻。在郑国,与弟子走散,被郑人说成丧家狗。在蔡国,断粮七日,饿安逸了。
连我妈都晓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说白了,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把这个文化符号展开,我们熟知的“安土重迁” “故土难离”“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以及“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海上升明月,天涯其此时”等等,先人的谆谆告诫,数不清的诗文和故事扑面而来。
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先民全靠土里刨食,对土地有着极强的依附性。如今网上动辄说什么长期主义,历史上没有哪个行业比农业更需要长期。长期定居才能积累农耕经验,晓得哪个节气该播种,哪个节气该收割。长期劳作才能改良土壤,把生土变成熟土,在熟土的周围开出沟渠。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在哪里,家园就在哪里。不说古代的户籍制度对农民的束缚,土地与农民,本身就是一种互相捆绑,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安土重迁”,这就是“故土难离”。
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一旦离开熟悉的村落和熟悉的乡亲,前往神秘莫测的他乡,你看那“慈母”们,“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慈母一针一线,缝的都是牵挂;游子穿在身上,那一线一针,又都成了乡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这段话,不光是讲孝道。父母在,得有人照料,即使是现代,住了院,也得有人陪护,还得有人送饭。古时候没有邮局,任儿子“远游”,万一家里有事,岂不是干瞪眼。“游必有方”,意思是可以游,走之前要说清楚去哪儿,啥时候回来,免得老人挂念。
刘震云的小说《口信》最能说明问题。儿子严白孩走西口,父亲严老有托人捎口信叫他回来结婚。严老有将口信托付给贩驴的老崔,老崔途中遭遇抢劫,将口信交给了戏班子打鼓的老胡,老胡因为偷看花旦上厕所被开销,改行当了挑夫,于是又把口信交给了挑鸡眼的小罗。小罗经过一番折腾,无意中碰到了严白孩。前前后后,历时两年多,口信传到小罗这里,内容是“老胡说他忘了”。严白孩误以为父亲去世,跋涉千里赶回家中。父亲还活着,只是本应跟他结婚的新娘成了弟媳,且已怀上了二胎。
旧社会的事,相当于古代。
别说古代了,我当兵时的七十年代,出一趟远门,那也是天大的事。互相牵挂,四川话叫“挂念”。不挂不念不行啊,一封信,往返至少半个月,一方回信晚了点,另一方便是种种猜测,生怕有个好歹。到了异乡,同乡格外亲近,亲近程度依次为省、市、县、乡(镇)、村。村那时叫大队,大队以下是生产队。如果是一个生产队更不得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叽里咕噜,全是彼此才能听懂的“共同语言”。
我说过,“故乡”指的是人们从小在那儿生活、长大后离开了的地方。只有离开了故乡,长期在异乡生活,你才会有乡愁。坐在自家客厅沙发上想家,那叫骑着驴找驴,吃饱了撑的。
退休后一年在上海,一年在金堂,自己家是家,女儿家也是家,回哪儿都是回家,反倒没有了故乡,以及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