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视频中的这位中年大姐积愤难平,激动的表达,紧皱的眉头,目眦欲裂的一双大眼睛,无不在倾吐心中的块垒。从表述的内容分析,她应该是遭遇了孩子成长中的青春叛逆期,继而回忆自己曾经走过的历程。
这位大姐的表情太丰富了,尤其是那双大眼,看着就让人忍俊不禁。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回想当初自家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幸孩子终于长大了,虽然心智还在成长中,但终究不再是当初那个毛手毛脚的大男孩,总算平稳走过了叛逆期,却也让我和他妈妈操碎了心,天下父母概莫能外。
这位大姐虽然没有细数她家孩子在叛逆期的种种恶行,但她激愤的言辞不言自明,应该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大姐以现身说法,回忆她在原生态家庭中是如何度过所谓叛逆期的。准确地说,那个年代整个社会还没有叛逆期一说。想想也是,每个家庭都是几个孩子,物质贫乏,生活艰难,父母每天不是在田间劳作,就是在上班或者上班的路上,回家还有一大堆的家务事等着他们,哪个还会顾及你的叛逆期?不听话就胖揍,皮痒了就松皮。
大姐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谁发明的叛逆期呀!那我们小时候也没有叛逆期呀,我们小时候那都是危险期。
啥叫闺女不能打?在挨打这方面我爸妈那讲究的是男女平等,我爸妈常用预防叛逆的工具那就是筷子、柳条子、苍蝇拍子、鞋底子、笤帚疙瘩,鸡毛掸子。
那是真挨打呀!
小错,女子单打;大错,男女混合双打。
在学校叛逆?不可能!老师先揍你一顿,再把我爸叫学校去,我爸当着老师面再揍我一次,晚上回到家,我爸妈一起再揍我一顿。而且挨揍的时候你都不敢动,你就站那里死扛。你要是敢跑,哼!揍得更狠。
70、80后的叛逆期就是在这样噼里啪啦的过程中度的。关键也没看到谁不孝顺啊。
东北人说话本来就俏皮,难免也带了些夸张的成分,但不可否认,我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大都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度过的。
那时的社会风气还比较正,老百姓心底纯朴,三观也出奇的一致,那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师道尊严要敬畏。
你说他们简单粗暴,可长大后的孩子们就像一排排的小树林,齐齐整整,规规矩矩。
再看如今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碰不得。懂得可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投诉通道畅通,网络自媒体发达,一不留神就让你曝光在大众视野吃瘪,有的还掐头去尾,只播放打孩子的一段。于是吃瓜群众开始义愤填膺跟帖,这父母肯定是后爸后妈,那老师就不配为人师表……
除非真有个别二百五家长或老师把孩子打到口鼻流血,四肢致残,否则必要的惩戒还是要有的,毕竟哪个时代都会有顽皮屡教不改的孩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娇子如杀子,对于顽劣成性者,你不让他吃点苦头永远不长记性,任其发展下去,就该祸害社会等着吃牢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