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月26日,新网师文本解读与课程设计课程第4次开课了。此次课程的主题是用想象、体验法解读文本。
刘老师下班后顾不上吃饭就开始讲课,将近三个小时的授课,内容涉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考虑学员们的学情,所有学段全覆盖。授课过程中注重与学员的互动,既有现场连线,你问我答;更有文字互动,持续滚动。针对学员们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刘老师挑出来打在PPT上,让学员们在互动交流中发现问题,互相用智慧启迪智慧。刘老师这种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想到《静悄悄的革命》中的相互学习的“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营造润泽的教室氛围。
在授课过程中,刘老师举了《芙蓉楼送辛渐》例子,让学员们相互讨论如何用想象体验法来解读文本,并与叶精宝老师和徐明旭老师连线。在老师们的相互碰撞启发中,我理解了“连江”和“楚山孤”的含义。再读这首诗,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秋雨淅沥的夜晚,“我”站在芙蓉楼上,细雨如丝,垂落如江水中,天地间被细细的雨丝编织在一起,形成烟雾蒙蒙的一片,似乎雨丝把江水和天空连在了一起,形成凄冷迷蒙的一片。就像将要告别时的心情,几多不舍,几多牵挂,更多孤独。
第二天清晨,下了一夜冷雨的吴地更加清寒,“我”此刻的心情也像秋雨后江水,清寒冷澈,站在芙蓉楼下的长江边,与即将北上洛阳的朋友辛渐握手告别,一送再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了,“我”孤单一人,呆呆站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开,背后的楚山魏然屹立,静默不语,就像此刻孤单的“我”。
辛渐啊!此去洛阳,如果家乡的亲友问起“我”的近况,请你一定一定告诉他们:身在江宁的“我”没有任何改变,一颗赤心仍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剔透。
身在外地的人,最挂念的是家中亲人。家中亲人最担忧是被贬之人的心情,所以诗人殷切的叮嘱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赤心没有改变,我的志向没有改变。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只要信念不倒,只要志向不变,就没有人能把你打败。
这首诗的后两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普通人都能从诗中读出诗人高洁的志向,而对于前两句只是理性的分析,营造了送别时的迷蒙冷寂,至于怎样迷茫冷静,怎样表达感情,从来没有认真的去进入诗作想象情景,而刘老师抓住.“连”“入”让老师们去想象情景,置身当时的那个画面中,把读者自己摆进去,就一下子理解了当时的雨之寒,“寒”的岂止是雨,还有送别前的心情啊!“孤”的哪是山,分明就是被独自留下的诗人自己。
运用想象填法去解读诗歌,化理性的分析为生动的想象,切身的体验,课堂就有了情味,有了思维。
后来刘老师又带我们品读了《春夜喜雨》、《军神》、《木兰诗》、《荷花淀》,还教给我们搭建支架的方法,段段都精彩,每一个都值得反复提问,值得认真记录。
多幸运,今年选择了这门课程,真正的走进了解读文本的神秘天地;多幸运,遇见不辞辛苦、手把手教育我们的刘老师;多幸运,与这么多优秀的学友同行,随时可以请教学习……
本体知识欠缺太多,唯有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