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必须要感谢远在天涯的皮特老师。
感谢他,占用珍贵的线上授课时间,专门针对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
在侧角体式时,皮特老师就指出我双脚之间的距离有点大。
在战士一时,他发现我双脚间的距离依旧过大。
于是,他停下了后续的练习,开始讲解在练习中对距离的控制。
他说:在刚学习瑜伽时,老师会要求初学者把距离拉大,依靠打开较大的空间,让初学者更好地进入体式,感受体式。
当进入中级练习,我们已经不是初学者,不需要只依靠外在的距离打开身体的粗糙层。
我们可以控制身体,在很小的空间内做更精微的工作。
我即疑惑,又略有触动。
这么多年的练习,一直遵循的“手腕脚踝上下对齐”的体式,都练错了吗?
课后,我反复观看回放,确实发现在进入战二、侧角,站一体式时,两脚的距离分得略显过大,导致小腿很难垂直地面。
而这个问题,我自己居然从来没有觉察。
我试着把距离缩短,进入体式后果然更稳定更精准。
不禁为自己悲哀,为自己的照本宣科,为自己的墨守成规,为自己的迂腐守旧。
总以为对的口令就是真理,却不知随着练习时间的增长和进步,口令也要跟随变化。
像我这样陈旧死板、迟钝的人,如果没有皮特老师的指导,估计我会按照最初的口令一直一直练下去。
一直不会懂得,方寸虽隘,容之乃大的道理。
从而想到平常写诗,也是固步自封,难有进步。也许,就像练习瑜伽一样,始终坚持着一个已经不适合自己的理论,依旧孜孜不倦。
以后也要尽量避开驾驭不了的宏大的主题,去写生活中一些细微的情绪或情景,也许更容易。
所谓方寸之间,自有天地,细微之处,自有乾坤。
从瑜伽到诗歌,本是谁都不挨着谁,可是大道至简,万物归一,也许,对它们来说,功夫都在细微处吧!
游思妄想,胡言乱语,徒惹人笑,打住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