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青春:第二部分爸爸的故事 爸爸的童年经历—小学

老父亲我的童年说实话,其实不是那么阳光但也不那么黑暗,在好与坏之间,偏坏一点。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段独特而珍贵的记忆。对于一位80后的父亲来说,我的小学时光是不太想回忆的,因为童年对于我来讲不开心多过开心,泪水多过欢笑,那些年的点点滴滴,至今仍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简单的跟你分享一下我记忆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件事吧。


上学


在我记忆中,小学上学的序幕是从奶奶的背上开始的,上学之前遇到了什么?我为什么不想去和从此之后上学在学发生了哪些事,我的记忆一片模糊,至今在耳边回响的是我自己的哭喊声和奶奶把大门锁住门环撞击的声音,我使劲儿乱踢乱蹬的小短腿似乎牢牢固定在奶奶的背上,就这样我去了学校,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涯,那时候上学是没有正儿八经的书包,大多是随便找个包背着就好了,铅笔盒更不用提了,至于笔和本子也是能凑合就凑合,我记得当时橡皮4分钱一块,圆珠笔一毛钱一支,能用很长时间,我们经常会用一些废旧的年画、日历本,那时叫月份牌,当做平时的练习本,整儿八经上交的作业本都是正面写了反面再写,全部写满了,实在无法用了,再换另一个。包书用的书皮就废旧报纸,废旧报纸是大姑姑赶集的时候买的电视报,因为那个时候的电视是需要通过电视报上,电视节目播出表来判断,接下来要演什么、看什么、没得选择和挑选,只能被动看,那时候看电视真的是开盲盒,所以有兴奋、好奇、期盼。一个电视剧只有两集,看完了就没了,那时候下午放学回家都是真的三五成群的今天到你家写作业,明天到我家写作业,家长们也不知道孩子去了谁家,那时候也没电话,只能挨家挨户的找,找孩子也像是开盲盒,那时候我们只有数学语文、历史和自然(就是现在的生物)这四门课,哦,对,还有个思想品德,几乎就没上过,更别提什么体育、美术、音乐,告诉你吧,我连听都没听过,其他什么都没有。最有意思的是我们那时候小学是五年,学校老师总共也就五个,还包括一个校长,现在想想那个时候上学真的是单纯的上学,爷爷奶奶不会辅导我们写作业,我上一年级第一次还把名字丁伟的伟写成了卫生的卫。学好学坏没人管你,全凭自己自觉悟性,童年缺乏物质,更没有什么休闲方式,有的就是下雨天和泥吧。上树,满地里跑,逮蚂蚱,捉蝈蝈。全是盲盒一样的存在,可我们依然玩的不亦乐乎。


课间四十分钟


我们那时候的小学现在已经变成别人的家了,原有的影子都不存在了,四间简陋的破瓦房,教室的地面是土的,有高有低,课桌是一年一年留下来的,当年爷爷还去学校给我们修过门窗,我们学校没有操场,全是土地面。平时没什么值日,只有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有一次所谓的大扫除,每个同学从自己家里带着扫帚,铁锨,一起忙活。尘土飞扬,最后所有的垃圾都倒在了,学校的一口枯井里,你相信吗?我们学校教室门口竟然有口枯井。学校有个旗杆却没有红旗,那个旗杆就成了我们男生练习攀爬的先天工具,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想要证明自己爬的更高。在那个年代,学校的设施虽然简陋,但每一间教室都充满了学习的氛围。黑板上用粉笔书写的字迹清晰有力,课桌椅虽然旧,但排列得整整齐齐。学生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我们没什么课程表,什么老师来就上什么课。等待着老师的到来,开始一天的学习。老师讲到差不多就下课了,最有意思的是课间一般不会是10分钟,恨不得是40分钟。


那个时候的校园里才真的可以用人声鼎沸来形容,老师在办公室里休息,哦对了,我们老师的办公室就一间,还没咱们卧室大,操场上的我们干啥的都有,打牌的,跳绳的,飞飞机的,警察抓小偷的,捉迷藏的,追逐打闹的,爬旗杆的,我们没有校服,全是自己衣服,不管合适不合适,能穿就行,课间生活以一种质朴而纯真的姿态展现着它的魅力。那是一个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子游戏的时代,我们的娱乐和交流主要依赖于面对面的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课间40分钟成为了孩子们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它不仅是放松身心的时刻,更是友情和欢乐的源泉。


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起,课间40分钟正式拉开序幕。我们的铃声真的是很清脆,因为是老师拿根破铁棍敲打另一块破铁,我们小心翼翼等到老师走出教室,甚至不等老师走,哪还会像小鸟一样飞出教室,像野狗奔向猎物还差不多,奔向操场。我们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或独自在角落里寻找乐趣,或者直接去厕所,我们老师没有专门的厕所,跟学生一个厕所,最扯淡的是男厕所是露天的,要是赶上下雨就热闹了,一边拉屎一边淋雨,但是很奇怪,我们很享受,哈哈。


所谓的操场上的活动丰富多彩,我们没有篮球、足球等任何正规军的体育项目,但是我们有跳绳、捉迷藏、警察抓小偷、上树、扔飞机、玩玻璃球、打纸牌,扔沙包、打陀螺,就没有安静的时候,随便看吧,几乎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跳绳是女孩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她们两人一组,一人拿着绳子的一端,另一人则在中间跳跃。随着绳子的上下翻飞,女孩们的笑声也此起彼伏。有时候,她们还会变换花样,比如双人跳、多人跳等,让课间时光更加充实和有趣。


玩捉迷藏的孩子们则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他们或躲在树后、或藏在花坛里、或趴在教室的窗台上……寻找者则像侦探一样仔细地搜寻着每一个角落,试图找到那些隐藏的“宝藏”。当找到一个人时,他们会兴奋地大喊一声,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丢沙包”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游戏。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站在中间,另一组则站在两边。两边的孩子用沙包丢向中间的孩子,如果中间的孩子被沙包打中,就要出局。而如果中间的孩子接住了沙包,则可以得到一次“复活”的机会。这个游戏不仅考验了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让他们在游戏中增进了友谊。


“跳皮筋”则是女孩们的专利。她们用一根长长的皮筋绑在两哥同学之间,然后轮流跳着玩。皮筋的高度可以逐渐升高,难度也随之增加。女孩们在跳跃中展示着她们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也享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


“打陀螺”则是一个需要技巧和耐心的游戏。孩子们用一根绳子绑在一个小木棒上,然后用力抽打陀螺,使其旋转起来。陀螺转得越快,就越难停下来。孩子们在抽打陀螺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还学会了如何控制力量和角度。那时候的游戏真的是互动游戏,那还用专门上体育课,这40分钟都跑的累成狗了。


在课间40分钟里。有时还有很多趣事呢,有一次,几个孩子在操场上玩捉迷藏时,东藏西藏的,却发现花坛里有一只小刺猬正在悠闲地散步。我们能跟这小刺猬玩一个课间。有时课间中途还能回趟家,喝点水再回学校。


警察抓小偷


在所有课间的游戏中,我最常玩的一个游戏就是警察抓小偷,因为这个游戏玩的人多,活动量大,几乎跑遍整个校园,是最富挑战性的游戏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是一段珍贵的记忆,承载着80后一代人的欢乐与成长。我最喜欢的是当警察,难道齐齐现在喜欢当警察是受我那时候的影响,也许吧。


“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之所以在80后的童年中如此受欢迎,除了其本身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外,还与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在80年代,中国的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娱乐方式仍然相对单一。对于我们来说,课间十分钟是我们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最佳时机。而“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正好满足了们的这一需求


此外,当时的社会风气也相对淳朴和简单。我们在游戏中没有太多的功利心和竞争压力,他们只是单纯地享受着游戏带来的欢乐和刺激。这种纯粹的游戏精神也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更加具有吸引力和魅力。


“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起源可以追溯到何时何地,已无从考证。但在80后的记忆中,它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小学的操场上,成为课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游戏的规则简单明了,通常是由几个孩子自愿扮演“警察”,其余的孩子则扮演“小偷”。警察的任务是抓住所有的小偷,而小偷则要尽力躲避警察的追捕,同时寻找机会“偷”走“宝藏”(通常是一块石头、一片树叶或是一个小纸团,象征着宝藏)。


游戏开始前,我们会围成一个圈,通过某种方式(如数数、猜拳等)决定谁当警察、谁当小偷。一旦角色分配完毕,游戏便正式开始。警察们会迅速散开,试图包围并抓住小偷;而小偷们则四处逃窜,寻找藏身之处。整个校园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迷宫,每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小偷的藏身之所,也可能成为警察的抓捕现场。


虽然“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规则简单,但要想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却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智慧。对于警察来说,他们需要密切合作,形成包围圈,逐步缩小搜索范围。有时候,警察们还会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故意制造声势,吸引小偷的注意力,然后突然出击,将小偷一网打尽。


而对于小偷来说,他们则需要更加灵活和机智。有些小偷会选择躲在角落里,静静地等待警察的经过,然后趁机溜走;有些小偷则会利用校园的地形优势,如花坛、树木、围墙等,与警察展开周旋。甚至有些小偷还会采取“反间计”,故意制造假情报,迷惑警察的视线,为自己争取逃脱的时间。


在游戏中,我们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学会了团队协作、策略制定和应变能力。每一次游戏的结束,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提升。


“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虽然简单,但却给80后的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每当课间铃声响起,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奔向操场,开始他们的“追捕”与“逃亡”。在游戏中,我们忘记了学习的压力,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只沉浸在欢乐与刺激之中。


然而,游戏中也不乏泪水和遗憾。有时候,一个小偷因为太过贪心,想要偷走更多的“宝藏”,结果被警察逮个正着;有时候,一个警察因为太过急躁,错失了抓捕小偷的最佳时机,导致游戏失败。每当这时,我们都会围在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教训,为下一次的游戏做好准备。


更有趣的是,有时候游戏还会引发一些“小插曲”。比如,一个小偷在逃跑时不小心撞倒了其他同学,引发了一场小小的“纠纷”;或者一个警察在追捕小偷时太过用力,不小心摔了一跤,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些“小插曲”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处理突发情况和与人相处的技巧。


“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不仅仅是我们之间的简单玩闹,更是一次次友情的见证和成长的历练。在游戏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坚持到底。每一次游戏的结束,都是我们友情的一次升华和成长的一次飞跃。


记得有一次,我在游戏中扮演警察,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抓住了一个小偷。然而,当我看到小偷沮丧的表情时,我却主动放走了小偷,并告诉他:“下次别再让我抓到你了!”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孩子都感动了。他们意识到,游戏虽然重要,但友情更加珍贵。从那以后,我们在游戏中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和互相帮助,我们的友情也因此而更加深厚。


此外,“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也让我们学会了勇敢面对挑战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游戏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从不轻易放弃。我们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取得胜利。这种精神不仅在游戏中得到了体现,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80后的我已经为人父母。当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时,“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无疑是一段珍贵的记忆。它不仅承载着我们的欢乐与成长,更见证了我们的友情与岁月。虽然现在的你们已经拥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但“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仍然值得我们去怀念和传承。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欢乐、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什么是真正的成长。


七天麦假和半个月秋假


我们小时候的农村夏天和秋天除了暑假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农村特有的假期,麦假和秋假,字面意思就是收麦子和秋收,因为麦子要集中快速收割晾晒,所以假期短,有七天,而秋收时节,作物较多,除了所谓的玉米还有高粱和玉米之类的,所以时间较长有半个月。


作为农村长大的80后,小时候虽然吃过干农活的苦,但毕竟年龄小,收麦最难熬最痛苦的环节没有落在身上,只是割几把麦子、给打麦场的父母送送水,陪伴父母身边给打打下手。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全中国的农民几乎都是人工收麦。爷爷奶奶常说:收麦就是人掉几层皮。无论多俊俏的小媳妇与大姑娘,收麦忙完几天后,小脸晒黑了,小伙子的精气神儿也得掉几分,变成蔫瓜一样。


天气的炎热,麦芒的尖厉,包括割完麦后扎在脚腕上的麦茬,无处不在的痛苦煎熬。每次割麦时都全副武装,长袖褂子与裤子,带上草帽,扎上马步,一手拿镰,一手抓起麦秆,刷刷刷割下。


一会腰麻了,一会手起泡了……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农民的孩子天生也应爱劳动。但收麦给人身体上的难熬实在是无法让人热爱。


偷偷摸摸歇会,被爷爷奶奶看到挨训:“别歇着了,越歇越累,干活就不累了!”也很纳闷,哪来的谬论,越歇应该越轻松,怎么会累?但事实证明他们说的都是对的,人一旦思想有倦怠,身体就会跟不上,状态会越来越差。


割麦第一程序总算完成了,捆扎麦穗,拉回麦场,再用脱粒机脱麦。


割麦是与天地较量,抢时间,尽量往前赶,而真正让人掉第二层皮的时候来了——麦子脱粒。被铡刀切去半截麦秆的麦穗,经人传递运送到脱粒机里。麦穗粉身碎骨时掉落的各种杂物伴着机器的轰鸣声,还有炙热的太阳烘烤,劳作的人们在那个时刻恨不得省掉呼吸这个环节,因为无法呼吸到任何新鲜空气。中途要换好几拨人,常人无法坚持很久。


看着脱下来的麦粒堆成小山在麦场,总算可以歇口气,剩下的活就好干多了,扬麦、晒麦与装麦。我们也对餐桌上的饭更有期待,因为总会有红油咸鸡蛋。那时候红油咸鸡蛋是收麦特供食品,可以破例敞开肚子吃。


最后还要在麦场、自家院子或者公路上晾几天麦粒,才能彻底风干麦粒里的水分,晒两小时,就要用脚丫子在麦粒上走出一道道麦渠来,这是我们最喜欢的一项工作,现在依然记得脚丫子踩在麦粒上的感觉,麦粒小不硌脚,麦粒在脚面上流下,又形成新的麦渠。麦粒按摩着脚丫子的筋络,让整个人都感到轻松自在。这天然的按摩神器,是人在收麦时最快乐的时光。


老天爷往往不作美,非要在晒麦子最后环节时不时来场雨。所以大人又成了气象预报员,看着老天爷哪块云彩稍微不对劲,赶紧装麦,但有时候也会看错眼,云彩被风刮跑了,只能叹口气,在继续晒麦。


人与麦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圆满把麦粒收进各家粮仓里,看着它们,父母还要生动的上一堂思想教育课——粒粒皆辛苦,就是这样来的,以后不要糟蹋粮食!


现在,所有的收麦都简单到一台收割机全部搞定,而且田间地头就可以全部卖掉,拿着一打或多或少的红票子,心里确幸着:总算不再吃收麦的苦。


劳动是辛苦的,但也收获了最珍贵的粮食。人生路上的坎坷起伏与庄稼地里的摸爬滚打都是一样的。无论多辛苦艰难,最后看到粮食满仓,那种喜悦成就感不正像我们在人生路上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吗?


机械化替代着手工化,不知田间地头那些老人还会不会给他们孙儿讲起以前收麦的艰辛;也正因农民的苦,爷爷才没有放弃让我摘掉草帽的愿望,他的话我一直记着,做什么也不要做农民,太苦了。而如今走进了城市,坐在空调屋里,翻看着日历,也只是偶尔想起曾经参与的劳作之苦,但随着年龄增长,也会逐渐淡忘;而你们已经彻底不会亲身感受到收麦的苦难日子。


当收麦那一段艰难的历史沉淀于我心中时,所不能抹掉的是它给我带来沉甸甸的回忆,生命有不可承受之重,日子有不可亵渎之情,把每一段人生经过的时光都记录在我们走过的路上。


童年收麦那些时光一去不回,唯独用文字记录与缅怀,才会让我们心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这也就是老一辈的农民经常告诫他们孩子的四个字——忆苦思甜!


读小学与初中的时候,对十一小长假并不在意,因为那时候会有一个特别的假期——秋假。放秋假的时节,是大豆、玉米、棉花成熟的季节,也正是赶上十一长假与中秋节的时候,所以那是个热闹且繁忙的季节。当年的农村种玉米的人家很多,秋收也主打收玉米棒子。所以,收玉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太累、太繁琐。


割玉米,最佳的时辰是在早晨,因为这时候空气湿润,割玉米不扎手。那时爷爷带着我们通常在五六点钟就起床了,他总不忘嘱咐我穿件厚衣服,因为秋季早晚温差大,早晨需要穿毛衣,而中午就需穿短袖了。在他磨镰刀的时候,他还不忘告诉我割玉米的小秘诀,就是要带上一副手套,同样是避免玉米棵扎手。


割玉米不如割麦子累。仔细看成排的玉米,它是很稀疏的,拿镰刀也是一两棵,三五棵一组的去割。但割麦子却不一样了,它是成垄存在的,厚厚的一排,割起来很费力。当然,割玉米的季节是凉爽的,饿了回家垫吧点吃的,喝了喝点自带的白开水。


那时候会看见很多老人在田间路边捡玉米。每次割完玉米,都会遗留一些玉米在田里,每次割完玉米,我和姑姑们都会在田里再捡一遍玉米。只要认真搜索,每次都会捡到不少玉米。奶奶说,那些玉米够养鸡的了。


割完玉米,还要晒玉米。在秋假,割玉米虽然累,但也有趣味性的一面。其中,挖鼠洞就是记忆中最快乐的事。田鼠是破坏玉米的主要动物,每当玉米成熟的时候,成群的老鼠都会在夜里咬玉米秧,把玉米粒一点点叼回洞里。时间久了,鼠洞里的玉米就多了,有的人家时常会挖出来一大堆,田鼠的破坏力可想而知。


刚开始挖鼠洞的时候,大人们会挑几担子水放在鼠洞旁边,随后往洞里灌水。如果遇到机械浇地,就直接拿着水管往里面灌水。一开始,鼠洞是静悄悄的,过不了多久,老鼠洞的老鼠耐不住水憋,一股脑儿都探出头来了。它们时不时向外探索,看见大黄狗在洞外等着,赶紧又缩回去。过了几分钟,感觉在里面呆下去要小命不保,无奈之下探出头准备逃穿,大黄狗见状跺着脚,摇着尾巴兴奋地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老鼠出洞的一刹那,大黄狗一掌拍下去,叼着老鼠,摇着尾巴蹦蹦跳跳地向主人走来。老鼠捉住了,了了主人的“心头大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28,238评论 6 53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8,430评论 3 41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76,134评论 0 37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62,893评论 1 30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71,653评论 6 40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36评论 1 32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3,212评论 3 44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2,372评论 0 28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8,888评论 1 33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40,738评论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2,939评论 1 36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8,482评论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4,179评论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4,588评论 0 26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829评论 1 283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51,610评论 3 39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7,916评论 2 37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