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注定是不眠之夜,因为中考成绩出炉了。十几年前家长们焦虑的是能否上重点高中,而现在大部分家长焦虑的是能否上高中。按照解读,这一系列给学区房和择校降温的政策,是为了打破内卷,以后不能单纯拼分数要靠拼努力,把快乐还给孩子,孩子不鸡娃爹妈不焦虑。
但不焦虑才怪,这些政策总结下来,受影响最小的是学习好的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中间部分的中等生,因为轻轻一滑,银河两端,蓝领工人还是社会精英从此成为两端。前者努力的结果是大国工匠,后者努力的结果是成为未来的舵手。
“内卷”最初的意思是被自愿地努力,最后努力通货膨胀,收益率降低。这种情况只要是在不合理的奖励制度下,都会发生。到底把一半的孩子分流到职业教育是不是对抗内卷的利器,真也需要用时间对抗。康熙爷的九子夺嫡,就是因为最初内定的皇太子失了圣心,而英雄神武的父亲身体健康,让从幼到长的皇子们都心生希望,拼命内卷百般用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要付出的不止是十几年的勤学之苦,还有无尽的揣摩圣意,即便有可能会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到咸丰帝则另外模样,就一个儿子,不用内卷,同治帝的最大功劳就是健康成年,可惜并没有。没有狼群追赶的羊必然是圈中没有战斗力的大肥羊。
上高中、去高考,上大学、考研考博,找到好工作,“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几千年前的共识从未改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下层人民想改变阶层,上层人士想保持,这时矛盾出现了,这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肉搏之战。
大量把青壮年送入职高,满足社会用工需求这是国家一个愿望。但如果待遇好发展平台大,大学生去做技术工人实际更有发展余地,这样的选择才是个人的选择,如果把考分差的孩子直接推到职高,让孩子和家庭被动无望,无形中只能让应试教育更硬气了,让职业教育自带矮一截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身边听到太多的凤凰男凤凰女通过考试改变家庭乃至家族命运的例子,但鲜有出外打工人成为家族振兴的撬棒。《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持续10年从数据上看到中国家庭消费的变化,今年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教育培训已经进入中国家庭消费意愿榜的前三位。为什么?因为体力劳动者的黄金期远远低于脑力劳动者,缺少可持续发展,对于家庭而言代表了收益降低。毕竟大国工匠是小众神存在,很多蓝领作业对年龄需求有客观要求,五十岁的工人有很多工作难以从事,而五十岁对于智力者来说是个功成名就的高峰期,带我们抗击疫情的终南山就是一个耄耋老人,还有最近被打上热搜的两位院士,在那个年纪的老人当环卫工也没人敢要。
因此,消除焦虑的根本不是是否有一半的人必须上职高,而是让机会真正流动起来,而不是用分数的细线强分开。然后看着不同位面的人在一个体系里的互相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