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做家务,把每一项家务活用零花钱“标价”:倒一次垃圾,给1块;洗一次碗,给5块……
家务活本该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每个人都要参与,变成商业交易后,家务和金钱挂钩,就让孩子接收到一条错误信息:
如果没有报酬,那就不应该自己收桌子、倒垃圾、洗碗扫地。这样的价值观,明显不正确。
属于孩子分内应该做的事,不要奖励!
学习也是一样,学生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好好学习,在这个阶段,学习就是孩子的分内事。很多家长为了激励孩子考出理想分数,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这种做法就让学习变了味,孩子会觉得学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获得奖励、为了满足家长。
“在受到奖励驱使时,我们就只做能得到奖励的事。”
如果被许诺有奖励,孩子逐渐会把学习看成是挡在自己和奖励之间的障碍。
孩子的目标不是高质量地完成作业、高效地学习,为了武装自己的大脑而汲取知识,而是为了获取奖励,这会有什么危害呢?
1)奖励越大,人们会选择更容易的活儿;
2)奖励停止时,学习的动力大大减弱。
原因很简单,你拿奖励贿赂我干这件事,那么这件事一定是我不想干的。
结果无非两个:
1)这件事很无趣,我不想干;
2)为了奖励,我开始“假努力”。
“做完数学作业你可以看一个小时电视”,实际上你是在灌输给孩子这样一个观念,“数学很无趣。”“只有靠奖励或者激励才能够去完成这项学习人物。”
本来好好学习是孩子应该做的事,现在却变成了被要求做的事,孩子的自驱力就是这么被扼杀的。况且,当你想用奖励解决孩子问题时,实际是忽视了孩子问题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