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心理学知识,叫做“邓宁克鲁格”效应。其大意是指,越是无知的人越是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反之,越是有知的人越是觉得自己无知透顶。
而当我看了《余华的文学课》这本书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在阅读这条道路上,我真的还有很长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也即,这本书中提到的几乎所有的书籍,我都没有读过,亏得我还觉得自己已经读了很多本书。真的是惭愧啊,惭愧。
与此类似,在这本书中,余华提到了一位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读完余华描写这位作家的内容之后,不禁让我想到了金庸小说的“扫地僧”,就是那种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却是身怀绝技的人。
这就有点像是,当一个人刚有些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的时候,便会大事炫耀,便会唯恐天下人不知。
反之,那些已然拥有高超技能的人,是绝不会轻易的显露自己。亦或是,也可能在他们眼里那不过是自然而然,不过是稀松平常一般。
比如,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不会觉得穿金戴银,吃山珍海味是一种炫耀。可在外人眼里,那却是一种炫富的表现。
文中,余华老师提到说,就像我们见过的那些手艺高超的木工,,他们干活时的神态都是一样的漫不经心,他们从不把白己的认真显示出来,只有那些学徒才会将自己的兢兢业业流露在冒汗的额头和紫张的手上。
另外,余华老师还提到说,威廉·福克纳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写下的精彩篇章让我们着 迷,让我们感叹,同时也让我们发现这些精彩的篇章并不比生活高明,因为它们就是生活。 他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始终和生活平起平坐的作家,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证明文学不可能高于生活的作家。
是啊,无论你的能力再强也好,无论你做出了多么宏大的事业也好,最终,你来到这个世上的目的,不就是要把生活过好吗?
除了,上述类似“邓宁克鲁格”效应,让我感触颇深之外,余华在这本书中提到了作家所应该具备的想象力和洞察力的结合,也让我印象深刻。
比如,当你谈及“比喻”的时候,常常会说,比喻就是用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像是,把猴屁股或是水蜜桃比喻成红脸蛋,把青春比喻成朝阳,把书籍比喻成阶梯。
但,余华说,有时候同一个事物之间产生的比喻,效果同样很好。
比如博尔赫斯写到一个人在世界上消失的那个比喻“仿佛水消失在水中”,这是洞察力和想象力的完美结合。你们想一想, 还有什么比水在水中消失更干净,同一个事物之 间产生的比喻, 有时会出现一个惊人的效果。
在说到想象力的时候,你也许会用丰富或是深邃,亦或是大胆来形容想象力,而余华却用了一个“长度”来形容文学带给我们的想象力。
他说,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激活某个时期的某个经历,也会激活更多时期的更多经历。而且,一个阅读还可以激活更多的阅读,唤醒过去阅读里的种种体验,这时候阅读就会诞生另外一个世界,出现另外一条人生道路。这就是文学带给我们的想象力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