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花了俩小时看完了渡边淳一的《钝感力》,感觉自己更通透了一些。
钝感的反面是敏感吗?是又不全是。要想有钝感力做到不敏感远远是不够的。当我们遇到他人的训斥时,是否能坦然面对,第二天仍然葆有激情去生活;当我们听到别人的讽刺时,是否能安然接受,甚至把嫉妒和讽刺理解为自己优越的另一种表现;当我们对小事计较时,能否停下来,多包容一些,把视野拉大。
对不好的事情尽量迟缓感受,例如:批评、辱骂、贬低……;对好的事情尽量延长保鲜期,例如:鼓励、赞扬、自信……然后在长时段里维持一个积极的状态,向善、向好、向前。
《钝感力》还提到了自律神经与血管的联系,这与渡边淳一是一名医生有关。自律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会由于焦虑,压力,烦躁加剧,使得我们的血管紧张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恰恰相反,他可以使得血管放松,情绪放松,血压降低,从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所以当我们拥有钝感力的时候,我们不光会对外在事物产生作用,对我们内在的生理机制也会有积极作用。
身体的钝感力会使得我们的免疫系统处于正常状态,甚至超常发挥。我们对于病毒,细菌的接纳程度会更高,也就是不会作出对抗反应。拿感冒来说,有钝感力的你在面对致使感冒的病毒和细菌时,他不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应激保护行为,也就是我们俗说的发热、流鼻涕、头晕等等。反而是会和他们“友好”相处。
由此观之,我们的身心都是需要钝感力的。钝感力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运转总会出现“矛盾”“争执”“摩擦”“冲突”,比如受到领导批评,朋友意见不合,恋人夫妻之间吵架,有些并非原则问题,而是琐碎的小事,因为这个郁郁寡欢,自寻烦恼非常不值得,而钝感力给予人的是一种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它虽然在表面上会给人一种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确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