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一个水乡小镇上,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每年中元节夜晚,村民们会在河上放纸船,祭奠逝去的亲人。据说,纸船能引领亡魂顺水而去,找到投胎的路。这个习俗传了几百年,村民们都相信,只有亲手放下纸船,才能真正安抚亡灵的怨气。
小镇上有个年轻的女子,名叫阿云。阿云的父母早亡,独自生活,平日里靠在河边卖鱼为生。虽然生活清苦,但阿云善良、勤劳,村里人都很照顾她。可让人奇怪的是,阿云从不参与中元节放纸船的祭祀,甚至当夜闭门不出,仿佛对亡灵的祭奠有着莫名的忌惮。
村里人问她为什么,阿云总是含糊其辞,避而不答。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之所以害怕中元节,是因为一段埋藏在心底的秘密。
三年前,阿云曾与村里的年轻男子阿坤相爱。阿坤是个英俊的渔夫,跟阿云从小一同长大,两人感情深厚,曾发誓要一起度过一生。然而,有一年秋天,阿坤在一次外出捕鱼时意外溺水,尸体随着河水漂远,再也没能找到。
阿云悲痛欲绝,她每晚都在河边哭泣,祈求阿坤的亡魂能听到她的呼唤,回来见她一面。然而,阿坤再也没有出现,唯有河水依旧冷漠地流淌。村里的长者劝阿云,在中元节放一只纸船,把阿坤的魂引走,让他安心投胎,可阿云始终不愿,她不肯放下那段感情,也不愿接受阿坤已经离去的事实。
那一年中元节的夜晚,阿云终于忍不住,偷偷来到河边,亲手折了一只纸船,上面写满了她与阿坤的心愿。她点燃了纸船,将它轻轻放入河中,眼泪滴落在河面上,船随着水流缓缓漂远。
然而,就在那一刻,阿云看到一抹熟悉的身影。河对岸的薄雾中,阿坤的身影隐隐约约地浮现出来,衣衫湿透,面容苍白。他站在河边,眼神空洞,却仿佛在呼唤她。
“阿坤?”阿云颤抖着呼唤,心里惊喜交加,但又感到不安。
那身影没有回应,只是慢慢转身,朝着远处的河水走去。阿云不顾一切地跑了过去,试图追上阿坤的身影。然而,河岸突然刮起一阵阴冷的风,阿坤的身影渐渐模糊,消失在薄雾中,只留下阿云站在黑暗的河边,孤立无助。
自那以后,阿云的身体逐渐虚弱,精神也越来越恍惚。村民们开始发现,每到中元节的夜晚,阿云都会独自来到河边,默默地向河水中放下一只纸船。她不再与人说话,只是眼神呆滞,仿佛活在一个遥远的梦境中。
第三年中元节的夜晚,阿云再次来到河边。她折好一只纸船,点上蜡烛,低声念叨着阿坤的名字。河水在黑夜中缓缓流动,微弱的烛光在水面上晃动,映出她苍白的面容。
这一次,阿坤的身影再次出现了。他站在河对岸,依旧是那副湿透的模样,眼神空洞如初。但与之前不同,这次他向阿云伸出了手,仿佛在召唤她。
阿云的心中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痛和渴望。她不顾一切地朝河对岸走去,脚步轻快而坚定,仿佛河水不再冰冷,也不再危险。
第二天清晨,村民们发现阿云的尸体漂浮在河面上,双手紧握着那只早已熄灭的纸船。她的脸上带着一丝微笑,仿佛终于与阿坤团聚,再也不用忍受孤独与痛苦。
村里的长者叹息道:“纸船引魂,只是为了让亡者找到归途,若执念太深,活人也会迷失其中。”
从此以后,村民们不再去打扰河边的亡魂祭祀,也不敢提起阿云与阿坤的悲剧。那个河边,依旧会有纸船漂流,只是再没有人知道,它们引领的是亡魂,还是那些在爱中迷失的活人。
后记:幽静的河水依然在中元节的夜晚泛起微光,偶尔有纸船缓缓飘过,而岸边的村民不再靠近。他们相信,每年中元节的夜晚,河里总有两个模糊的身影相依相伴,像是走在通往忘川的路上,永远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