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正在消亡吗
深度阅读正在消亡吗?很好奇大家的回答。纵观现今的孩童及成年人的阅读状况,我想回答是肯定的。可,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想回答:“没有”,因为我们正走在努力培养深度阅读的路上。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深度阅读的重要,在这几年,李老师提到这个词的密集度也再增加。然而,我们所面临的现状是来自于数字阅读对深度阅读的挑战,这一个挑战直接威胁到了学生的思维、阅读理解等。而最直接得影响就是在阅读中注意力无法专注。至于所讲到的高阶思维能力根本无法深入。
作者一开始从“如何理解一个句子”开始,试图从脑成像技术来告诉我们大脑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从一个简单的“trac”,可以看到在400毫秒内,它会触发大脑对这个单词的比较、匹配、联想,那么对于一句话,则需要有更多的停顿与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能看到阅读脑神经被激活。在阅读中,它不仅仅是词语的叠加,而是预测与感知活动的交汇,再加上原有知识的储备,就能快速且准确的理解其意思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会说:“我真想看看你们的脑袋里是怎样的?”两天的阅读,让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学生的大脑的真是样貌。他们需要不断地阅读、大量的阅读以及不断地预测与感知活动,以此来推进了思维活动的速度,同时也能提高了阅读的速度。所以,在我们语文教材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也不简单地告诉学生“跳读”、“浏览读”等方法,而是在这个阅读知道过程中,预测、联系知识储备来处理文中的信息,在这个交互过程中不断加深积极,才能提高阅读速度,这样的阅读才有真正的效果,而不再是停留在表面。那阅读的效果取决于什么呢。作者说不是阅读媒介,而在于我们在深度阅读中所花费的时间。关于这一点,没有人可以保证,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集中注意力,才能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合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的功能有哪些呢?
深度阅读能激活人的想象。海明威的六字小说,就是深度阅读引发想象功能的最佳证明。“转卖:婴鞋,全新”,简单的六个字,在你的大脑里会有一个怎样全新的故事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会出现一千个不同的故事。因为读者的背景知识不同、推理个转换的时间不同,海明威给予了读者的空间,成功地激活了我们脑海中的意像,于是就有了各种故事,各种情绪。
深度阅读能促进同理心的形成。在我们的阅读史中,大家是否会因为文中的人物而潸然泪下?是否会因为文中人物的某些行径而咬牙切齿?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同理心,进入他人的精神世界去感受、想象和思考:这种设身处地地转变从来都不够彻底,文字提供的经历不可能完整,只能是部分。读者不仅通过阅读来转变成为他人,还能在这种角色变化中获得反馈。这种描述非常恰当,读者正是从固有的局限性观点发展到用全新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进而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不仅如此,还能拓展我们的知识储备、改变人的意识不是读者的思维飞跃、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立场。
深度阅读能积累知识背景。通过阅读我们能获得独特的背景知识,具备内在的知识积累对于我们能否开展深度阅读和阅读的深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阅读中,我们得具备我们得具备使用内在知识库来辩证地掌握新信息的能力,通过推理和批判性分析来解读阅读中所得到的信息,以此不被错误的信息所牵制,所掌控。作者还提到了“马太效应”,背景知识的积累也有马太效应,涉猎广泛的读者有更多内在知识储备推动,知识面狭窄的读者具备的可推动将来阅读的现有知识储备则更少,这种劣势进一步削弱了这些读者在阅读中进行推理、演绎和类比的能力。读到这里,我似乎能理解在当下的青年中,为何容易被网络、被新闻所带走,为何会出现“饭圈”文化。只有在阅读中不断积累个人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在深度阅读中发生新旧信息的交互作用,我们通过分析信息,确定利用哪些信息来扩充知识库,形成新见解和新思维。每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和切换,都需要大脑去伪存真,不断积累,不断分析,周而复始,才会有一个“清醒”的大脑,“辩证”的大脑。
深度阅读能涉及很多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假设、根据推理和演绎进行预测、测试和评估、解释和推论。而类比与推理,能帮助我们理解日益复杂的世界表象之下的一切。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断加强类比、推断、同理心和背景知识调用过程之间的关联不仅能够帮助你跳出阅读过程本身,推动大脑进行推理,还可以提升辩证分析的能力——批判性分析。批判性思维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文本的内容与我们的背景知识通过类比、演绎、归纳和推论相结合,然后借此来综合评估作者的基本假设。我们想让下一代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应对书本或者通过电子屏幕接触的各种虛假信息,分辦具有操纵意图和误导性质的信息,就必须要提升他们的批判性分析能力。
深度阅读能使我们的认知发生质的飞跃,能让我们获得持久的洞察力。作者用三个故事对应三个感受,我深刻地记住了:灵机一动在阅读过程中可遇不可求;为后世留下最好的思想;创意无处不在。
在这一封信的结尾处,作者说:深度阅读改变了我们的知觉、感觉过程有,拓展了我们的知识库,也因此改变了阅读脑神经回路本身的构造,获得的见地和智慧让阅读脑神经回路更通达,思维更敏捷。
回想自己读这一本书的过程,正是见证我的阅读脑神经回路改变的过程。读到这里,我的思维有些明朗起来,有些“拨开云雾”的清晰感。分享的最后,我想说:虽然难读,我们也要努力读下去。就像卜老师教我们的那样:多读两遍,像磨刀一样,把你那大脑磨一磨,磨掉一些尘垢,或磨出几道回路来,阅读要有忍受枯燥的耐力,阅读不能总是快乐的,但当你尘垢磨掉了,还磨出了几道神经回路,那种愉悦是无以言表,而且,下次再读类似文字,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