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隔着屏幕都觉得痛!
几天前,江苏连云港,一个小男孩疑似买玩具被拒,当街死咬着妈妈的手不松口。不少路人围观劝说,一位好心阿姨更是蹲在旁边不停哄“乖乖没错,妈妈错了”。
劝了好久,小男孩好不容易松口,一听到妈妈想带他回家,扭头继续猛咬妈妈的大腿。
这事惊动了辅警出面,孩子却仍旧不依不饶,口口声声反驳是妈妈先打的他。
看到这场景,不仅路人无奈摇头,就连评论区也炸开了锅,无一不在谴责:“妈妈确实错了,错在自己的养育方式上。”
“一看就是平时惯的,这就是溺爱孩子的下场。”
“这么小就这么狠,长大还得了。”
虽然不知道这对母子具体发生什么,但从孩子的极端行为可见:
他一定是愤怒到极点,才会如此失控。
生活中,孩子一生气就撒泼打滚儿的现象并不少见,可大部分的父母要么打,要么骂,要么干脆选择忽视。
目的是想制止孩子,不让他一直发作下去。
但常常事与愿违,你越强硬,孩子越炸!
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的脾气,是家长带出来的。”
孩子从情绪失控进而演变为行为失控,背后藏着更多被父母忽略的原因。
是时候重视起来了!
我们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演绎一下。
比如开头那个咬妈妈的男孩,如果是因为想买玩具被拒的话,那他内心可能是这样:
“我好想买,那个玩具太棒了,我就是想要。为什么妈妈不给我买,还要打我?不行,我要咬,咬痛了妈妈,妈妈就会同意。身边那么多叔叔阿姨围过来了,他们说我没错是妈妈错了,那好,看来咬有用,我继续咬。”
孩子的怒气里,通常掩盖着某个可怕的经历。
没有哪一个孩子的暴怒、过激,是偶然发生的,它的爆发多少和父母的处理方式有关。
这个“咬妈妈”的男孩,他说妈妈打了他,所以自己才咬妈妈。也许买玩具被拒时他闹了一下脾气,不过是在表达自己的愤怒。
但被妈妈一打,他的情绪就从玩具转移到妈妈身上,试图用情绪控制妈妈,不惜咬人。
孩子的小时候,都是通过对方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
如果父母简单粗暴,打打骂骂,孩子就会有样学样,觉得“打人”没错。
如果父母屡屡让步,没有明确告知孩子错在哪里,没有明令禁止,孩子便会得寸进尺,不断挑战、刷新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