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接着聊聊苏东坡传记。
网络上有个说法,「人生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好像苏东坡的诗词赋、传记故事就像快乐补给站一样,看完以后,就很快乐,让人从日常的压力、困顿中解脱出来,变得快乐起来。
真的这样吗?就我个人看了22本苏东坡传记的体验来看,快乐的感受是有一些,但是不多,读了苏东坡,更多的感受是达观,是超然。
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不能说苦乐参半,可以说是苦比乐多,只不过他这样一位心态王者,能够苦中作乐、寻乐,把苦涩的日子过得有意思。
年少时与弟弟携手科举扬名天下,却遇到了母亲程夫人撒手而去,金榜题名时的喜悦来不及细品味,就要千里迢迢奔丧而归。
仕途初始,刚刚经历凤翔一站,未来道路平坦开阔,回京述职考察不久,妻子王弗、父亲苏洵先后故去,刚刚起势的仕途又摁下了暂停键。
年少成名,文名斐然,仕途一片光明,不料却遇到了北宋一场持续多年的变法改革,先是反对派,因为这个时候的他理论多于实践,后来又反对反对派一刀切的废掉变法举措,因为他的地方工作经历让其对不同变法举措有了深刻认识,这一前一后,可谓是一肚子不合时宜。
也因此,苏东坡的一生仕途,是在京为官、出任地方、贬谪遣远的循环往复,是爱民忠君报国与苦苦陷于党争的无奈,是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佛家遁世之间的冲撞调和,整个人生基调,并不是快乐。
苏东坡的一生,太多大起大落:
进士出身,制科扬名,后来却也因诗文陷入「乌台诗案」,人生陷入谷底。
被贬黄州,官职一撸到底,政治生涯几近结束,却峰回路转,后来仕途再度通畅,距离宰相位置一步之遥。
盛名招妒,陷入党争,无奈请求出任地方,在京师与其他士大夫打嘴仗,在地方治蝗灾、治水灾、治疫病、兴水利、断冤案,见识种种民间疾苦。
晚年遭贬,万里投荒,一把老骨头,从北宋北边一路越贬越远,直到儋州,海上孤悬一岛,俨然天然牢笼,过往南渡几人回,结果还是活着回到大陆。
东山待起,怎料人生如梦,由南往北,经年奔波,劳累染病,却在常州迎来终局,还没来得及在暮年再发挥光和热,就溘然长逝。
这样的人生,苦难多过快乐,搁在别人身上,可能早早就崩溃了、幻灭了,而苏东坡虽然起初也一时难以适应,但能很快调试身心,进行自我救赎,在逼仄的现实夹缝和苦闷的生活困境中乐观前行。
这样的快乐,是历经苦难、笑看风云的超然物外,而非酒足饭饱、声色玩乐的感官快乐。
时间关系,今天先聊到这,转发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