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竹古诗词赏析 川雪

      (作者:川雪)

          中国被西方学者视为“东方竹子文明”的故乡。中华竹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是诗的国度,咏物诗中的咏竹诗更是独具特色,诗与竹的精美结合,尤是中华竹文化的灿烂篇章。竹林是诗歌的源泉,许多著名诗人均热爱竹林,承受竹林的恩泽,写下丰富多彩的咏竹诗,流传我国诗坛。还有以竹为名的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唐代的竹溪六逸等著名文化名流。松、竹、梅素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

古往今来,竹子曾被多少诗人、画家所称颂,它不但四季苍翠,而且枝干挺拔,有宁折不屈之慨。古语曰:“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用以赞誉人的气节。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在写冬天的古诗词意象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那挺拔凌云、坚贞不阿、刚直有节的操守和特质,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赞赏。

中国古人之爱竹,最著名的大概是“书圣”王羲之之子王徽之。据《世说新语》所记:“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吟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题为《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的诗,前四句是: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这最后一句说的就是王子猷。《世说新语》另有一条记载说,王子猷某日出行经过吴中,看到一户士大夫家种有好竹,于是径自闯了进去,旁若无人地欣赏起来。主人素知王子猷爱竹,早已洒扫预备款待,不想王子猷赏竹完毕,竟招呼也不打就要扬长而去。主人也不含糊,当即命家人关好院门,执意留客。本就落拓不羁的王子猷对主人的这一招很是欣赏,就留下做客,尽欢而去。王维化用此典说“看竹何须问主人”,正是表达对修竹的纯粹的审美,其重要性远在世俗的人事关系之上。

对此,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写诗赞道:

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                                                  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                                                  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                                                                                    殊胜石季伦,珊瑚满金谷。

(《种竹斋》)

诗中赞扬了王子猷“一日不可无竹”的潇洒,赞美竹叶凌雪霜不改绿色的坚贞。最后一句借西晋豪富石崇的珊瑚树作对比,表达傲雪之竹的高雅脱俗。

南宋理学家朱熹身体力行,亲自种竹南窗外,他的《新竹》诗云: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

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我种南窗竹”,让人想起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而其境界又不尽相同。种豆本为果腹,种竹则为怡情。看着自己亲手栽下的竹子发芽抽萌,诗人体会到的是自然的厚德载物与泥土的芬芳活力,俗情怎不为之一扫而空!

宋代大文豪苏轼酷爱竹子,写有一首咏竹的名诗《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从诗题和诗的内容来看,于潜僧居的绿筠轩,栽种着一大片清幽的猗猗绿竹,让人神往。诗里,诗人忽出奇想,以吃肉和看竹作为对照进行议论。“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肥和雅两者不可兼得,衡量下来,宁可使食无肉而瘦,不可使居无竹而俗;原因是人瘦可肥,人俗难医。旁人(俗士)如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俗还似痴?”那末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于潜僧名孜,字慧觉,出家于于潜县南首的丰国乡寂照寺,寺里有绿筠轩,遍栽绿竹。苏轼的这首诗,既不写绿竹之美,也不写游轩之乐,而是凌空落笔,生发高论;而于潜僧及其绿筠轩的高雅出尘,于此不难想见。也体现出“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竹子与苏东坡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情操相契合。难怪苏东坡有“君子比德于竹”之言,有咏竹的“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之叹,有王徽之观竹“不可一日无此君”之瘾。

竹之性刚柔并济,清正有节,凌寒不凋,遇风不折,兼怀傲骨虚心,其品格之超卓,举凡世间草木,实无出其右者。君子爱竹,正是心仪它绝伦无匹的格调。作为“岁寒三友”,梅代表“傲”的精神,松代表“坚”的精神,竹则代表“韧”的精神,在磨难继踵、痛苦蹑迹的人间,它们都自圆而为一种生命的境界。

在咏竹诗中,有的赞美竹子的挺直,如宋代诗人韦骧的《咏竹》:“此君坚直本天然,岂学妖花艳主轩。”有的赞美它的节操,如唐代诗人元稹的《新竹》:“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偏凝粉,萧萧渐引风。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有的赞美它耐寒,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有的赞美它的虚心,如元代诗人曼硕的《雪竹初霁图》:“已旧尚离破,连朝被压欺。虚心与真节,惟有太阳知。”清代诗人汪士慎的《盆竹》:“有节不干云,虚心抱幽独。”唐代诗人岑参的《范公丛竹歌》,赞美竹子的守节、虚心、抗寒:“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君莫爱南山松树枝,竹色四时也不移。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

北宋诗人宋祁的《竹》,将竹的修、直、节、空融为一体:

修修梢出类,辞卑不肯丛。

有节天容直,无心道与空。

第一句写竹修长挺拔,出类拔萃。第二句写竹的挺直孤傲,每枝都独立不成群的性格。“辞卑”,拒绝低头,与后句“有节天容直”呼应。“节”,有气节。由于竹的气节高尚,上天也容许它直立向上。最后一句写竹的虚心,对竹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安徽当涂县北有座慈姥山,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其山产竹,圆体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慈姥竹》表示赞美: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诗的意思是: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生长,把整个江岛辉映得郁郁葱葱。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缭绕。我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但是此竹箫发出的声音的确比凤凰的歌声要好。做人啊,别像蒲草弱柳,一遇秋风就枯凋,要像这慈姥竹,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诗人托物言志,表明自己“贞心常自保”的高洁情怀。

再看唐代诗人孙岘的《送钟元外赋竹》:

万物中潇洒,修篁独逸群。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

细韵风初发,浓烟日正熏。

因题偏惜别,不可暂无君。

诗中不仅写出了竹子外形的清秀洒脱,也写出了其性情的飘逸超然。赞美竹枝劲抜,神清骨瘦;竹叶青翠,经冬不凋;竹节坚韧,遇风不折;竹影婆娑,清秀中透着几分潇洒。表现了诗人对竹的喜爱与依恋。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别具一格: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王安石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爱竹、栽竹的诗人。幼年随父王益在江南各竹区度过;任官职后,在南方各地巡视,每见竹林,往往吟诗,因此写出不少咏竹诗。这首咏竹诗将诗人百折不挠的气概与宏伟博大的抱负跃然纸面。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一条小路,四座凉亭,竹影风韵,兴味深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人们喜爱竹直而有节,生来清瘦,更赞其越老越刚。这实际是诗人自许。“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竹与野草一起承受雨露滋润,却与松柏一起耐得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关键是在这最后一句,诗人与弟弟一起坐在竹林亭下消遣,一番感叹之后,告诉他弟弟,要珍惜竹,不只是享受美景,更不要乱砍,要物尽其用,让他发挥作用。

这里有个典故:伶伦是黄帝时代的音乐家,他发明了笙,并且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把竹送给伶伦,以学凤鸣,比喻要珍惜人才,要让人才不仅徒有其表,更要让他发挥其真实的才干。

历代文人的咏竹诗,多是赞美竹的风骨,王安石咏竹,却多了一层意思,要惜才!

再看南宋诗人陆游的《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

气盖冰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29,001评论 6 53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8,786评论 3 42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76,986评论 0 38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63,204评论 1 31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71,964评论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54评论 1 32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3,410评论 3 44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2,554评论 0 28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9,106评论 1 33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40,918评论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3,093评论 1 37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8,648评论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4,342评论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4,755评论 0 2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009评论 1 28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51,839评论 3 39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8,107评论 2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