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金匮之盟”真伪
第七节 “金匮之盟”为什么在赵光义即位六年后才冒出来(三)
(三)可赵光义即位时,为什么没有当场拿出来?这里涉及到前面说的第三个细节,杜太后临终遗命,藏在金匮的“誓书”上,到底写的是“几传约”?
如果是“单传约”,也许赵光义早拿出来了用以证明自己继位合法。可是“二传约”或者“三传约”,赵光义顾虑就多了!
“二传约”,赵光义死后传赵廷美;三传约,赵廷美死后传赵德昭。杜太后临终遗命时,赵光义虽然没在场,可一旦公布,便没有回旋余地。
他此时做了皇帝,才能体会当初赵普反对自己上位的正确性。如今皇帝哥哥履行承诺,将皇位传给自己,自己传不传给弟弟赵廷美?这个决策很难啊!
自己再传给赵廷美,不但古往今来没有先例,首先自己也过不了这个坎儿!可皇帝哥哥的话,他不能不听,因此他也许是折衷考虑,也许是因为真接了皇位,头脑很兴奋,于是按照“金匮之盟”的内容,下达了一些列违反常规的诏令,却不公布“金匮之盟”的誓书。这也是学赵匡胤的政治高招,自己能够进退自如。
从赵光义即位后的诏令内容来看,最初的“金匮之盟”绝不可能是“单传约”,最起码是“二传约”,也有可能是“三传约”。
(四)既然赵光义即位时没公布“金匮之盟”,为什么六年后又想到公开?这里便涉及到第四个细节,赵普再任宰相和公开“金匮之盟”的因果关系。
赵普虽是“金匮之盟”誓约参与者,但他反对赵光义即位,赵光义和他应该是势不两立才是。可政治往往比其他事件诡异得多,一切政治行动,都是为政治利益服务的!随着政治形势变化,为了自己更大的政治利益,有时候政敌会转换成为盟友。赵光义和赵普的关系转换,便是双方为了获得更大的政治利益而化敌为友的最佳诠释。
赵匡胤死后第二年即公元977年三月,离开开封近四年的赵普进京来,理由是祭拜赵匡胤陵墓,“乞赴太祖山陵”,赵光义同没同意我们不知道,但他下达的两个诏令,却令人意外。一,升“河阳节度使”赵普为“太子少保”,二,留赵普在京师。
此后几年,赵普一直留在开封,他虽然不到六十岁,却成了退居二线的老干部。尽管不久赵光义又升他为“太子太保”(笔者注:太师、太傅、太保属于三师,是最高政治待遇),可他没有实际的政事,只是定期参见朝会,难免郁郁寡欢。
此前,赵光义已经知道,赵普是自己继位的反对者,如今赵普进京,赵光义虽然闲置他,可是却提高了赵普政治待遇,而且没有丝毫为难他。赵光义的举动是不是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