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一个很喜欢交朋友的小朋友。
记得年轻时,大学放暑假,坐绿皮火车去兰州,火车上形形色色的人,我觉得好有意思,都想认识。有一个清瘦的中年眼镜男子,火车刚开的时候,他买了几瓶青岛啤酒,在车上慢慢喝,把自己灌醉。
他坐在窗口,我们相对而坐,他跟我说,他家在上海,而他则在兰州的一所大学教物理。关于他的私事,我没有多问,但我能感觉到他的情绪不佳,散发着淡淡的哀愁。三天两夜的车程下来,我们彼此越来越熟络,他对我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这个小孩脾气性格很随和,真不错。”
有人表扬我,我当然是开心的,我涉世不深,“随和”这种东西也算优点么?我也就很随和地接受了这个表扬,但我一直在问自己,“随和”也算优点?值得表扬?至少我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表扬我“随和”。
车开到半途,我们和另一个外表颇干练的中年人聊起来,他介绍自己是做刑警的,跟我们聊起了一些案子,有一起案子是变态把姑娘肢解了做成标本放在家里,这故事听得我毛骨悚然,原来社会上的人那么可怕。
回程的路上,我和两个也回上海的小哥哥、小姐姐打牌,小姐姐是在可口可乐公司市场部上班。兰州的伯父捎给我很多水果在火车上吃,他们看我一会儿吃苹果,一会儿吃橘子,就叫我“水果大王”。
路上,我还认识了一个在复旦大学读数学博士的高材生,还有个是去上海打工的年轻人,他跟我讲很喜欢看黄易的小说,于是跟我复述《大唐双龙传》的故事,他说,主角变得很厉害了,结果又遇到谁谁谁更厉害,诸如此类打怪升级的故事,我听得快要吐了,但我还是假装在听,也许我个性比较“随和”吧。
这些人我还留了联系方式,当然后来下了车就淹没在汹涌人海里,再也没见。
火车一节节车厢,就像人生的一个个片段,你认识不同的人,然后他们下车,再也没见。
在我的人生里,也曾经喜欢呼朋唤友。我妈一直跟我说:“别交那么多朋友,家里人才最重要。”我没有听,疯狂交朋友。
一方面是好奇,我像外星人一样,喜欢研究人类。
另一方面是学习,我喜欢从长辈或有能力的人身上学东西。我一向平视王侯乞丐,在餐厅里,我看到和记黄埔的总经理一个人在吃饭,我去和他聊天,记得我向他请教:“年轻人应该怎么在社会上发展呢?”
他是香港人,跟我说:“不要和别人比,和自己比。”
还有很多时候,是看到一些人散发着不同的优点,比如善良,比如幽默,比如知识渊博,比如特别单纯,于是我如同搜集邮票一样,和他们结交。
曾经我用MSN,各种加好友,加到800人上限满了。
如今我用微信,联系人也达到了1300多人。只是微信上的朋友,我有一半已经不认识,有很多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在和谁聊天。
我的人生“火车”也开了好长一段了,如今的我,很难找到值得学习的对象。因为我懂得东西比大多数人多,已经没有多少人值得我去学习。
我也研究了很多人类,对于人类的大致习性也很了解了。
朋友这东西,我拥有过,失去过,最后还有一大把。
多一个,少一个,也都无所谓。
你若是要和我交朋友的话,下场会很惨,就是被我无情的抛弃。
还有,经历过很多,才明白物理教授说的对,“随和”是个优点。
我好像更随和了,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