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和果冻走在路上,一个姑娘拦住我们,问要不要去他们道馆体验下跆拳道。我脑中瞬间浮现出毛利兰踹飞坏人的画面,遂欣然前往,并且顺手给果冻报了个班。
一年过去了,又到了万物复苏,课程续费的日子,但我对是否继续让果冻学习产生了犹豫。
无他,果冻多次表示她不喜欢跆拳道。每次送去上课都要循循善诱做心理建设,而且课堂上一不留神就克扣动作,拳脚上还是个小白带,偷奸耍滑却率先突破蓝带级别。
我暗中观察这些上课的孩子,和男孩打打杀杀,实战时流星拳乱飞不同,女孩似乎对挥拳没多少兴趣,就算对打前气势凶猛地冲上去,挥出的也是羞羞铁拳。
何况,我也不想看到果冻挨揍。
弃了吧,我们还有其他运动项目可以选择,游泳、击剑、舞蹈、网球……似乎都比粗鲁的跆拳道更有前途。
报兴趣班就像买书,虽然有钱就能买,但首先得有功夫把它读完,其次还不能买太多,选定一个就注定失去另一个,付出机会成本,还有那么多好玩的项目,我们不去尝试一下吗?
我和一年前拦住我的老师聊了想法,她当然不想失去我……们,和我聊了很久。我在内心击退了她说的大部分理由,但她有一句话又让我摇摆不定起来。
她说,如果遇到困难就放弃,那果冻恐怕什么体育项目都学不成。
是啊,任何学习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孩子说不喜欢时,有可能是遇到了困难,还真不能草率断定她不喜欢。此时我需要停下,观察还有无引导空间。
我回忆果冻表现,虽然去上课时表现得生无可恋,但得到老师贴画奖励,或者完成规定动作时,骄傲之情也溢于言表。
她和我打闹,偶尔会想起跆拳道动作,用直拳摆拳把我打得哐哐作响,此时她不就在“遇到困难-克服困难-遇到困难”的正反馈循环里吗?
而所谓的困难,目前看也不过是身体累点,果冻又总想偷个懒。
据说小朋友讨厌一个项目时,会有明显的生理反应,比如头疼或者眩晕,果冻明显还没到这个程度。
那我为何一听到果冻喊不喜欢,就马上想到鸣金收兵呢?
潜意识里,我恐怕还在犹豫跆拳道是否适合女孩,但这个理由完全站不住,先不说锻炼体魄,磨练意志的好处,把跆拳道练得虎虎生威的女孩也不是没有啊。女孩会武术,不也正符合赛道选择理论,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更容易出成绩吗?
我还害怕承担责任,背负一个逼迫孩子的名声,或者给果冻选个她真没天赋、也不热爱的道路。
“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我们不能把自己曾经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是育儿的政治正确,但这却又成为了新的“知识诅咒”,剥夺了父母思考未来的能力,阻碍了父母对孩子的正常期待。
是,我不是跆拳道黑带,我从未打过架,我曾经在擂台上被对手追得满场乱跑,我也没体会到专家庖丁解牛级的微妙,但这些妨碍我对果冻有所期待吗?菲尔普斯的教练还不会游泳呢。
对孩子的未来有些规划,用自己陪伴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明白父母希望他们具备什么样的品质,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但不强求不独裁,只是在孩子快放弃前推一把,这没什么错。
美国两位专门研究复杂性科学的教授,将世界上的问题分为三类:简单问题、复杂问题和极端复杂的问题。养孩子属于第三类问题,比发射火箭还难。因为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法,而且结果的不确定性非常大。
我们只看到虎妈霸道专制的一面,却没想想她为何非要这样,以及她的孩子们适不适合。
让果冻6岁前瞎玩很快乐,但让她付出汗水,得到收获也很快乐。这种快乐还可能让她更自信,更有成就感,快乐也可能更实在、更持久。
当爸妈的能做得不多,但点燃孩子孩子内心小火苗还是可以的,而这火要烧得更旺,需要真正的成绩柴火来支撑。就像跆拳道,你不能总练体能,总有一天你要戴上拳套护具,上场搏个深颜色的腰带,要来真的。
可是一旦严肃起来,就必然面对挫折、面对失败、面对kpi,这些注定会让果爷痛苦,但也只有这些,才能让她坚韧,让她成长,让她内心充盈。
想到这里,我觉得我没再给果爷续费的压力了,连考腰带考级都变得不那么功利。
再观察一年吧,哪怕她现在天天嚷着不喜欢,以后可能拉都拉不走呢。
天赋与热爱可遇不可求,但追寻的道路却不能不走。
有次我在琴馆看到个和果冻差不多大的小孩,她流畅地弹着好听的曲子,看得出她很喜欢音乐在指尖流淌的感觉。
果冻出神地看了一会,然后拉着我买冰激凌去了,她以后的兴趣是会是做甜点吗?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