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窗外月光如水,洒在书案上,映照出纸上的字迹。墨香微微散开,似乎仍带着未干的温度。我轻轻搁下笔,凝视着眼前的文章,心中却浮起一丝淡淡的惆怅。
这一字一句,究竟价值几何?它是否能穿越时光,留存于世?还是不过是纸上刹那的波澜,终究被岁月的尘埃掩埋?
杜甫曾叹:“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千百年来,多少人伏案疾书,穷尽一生,只为在这世间留下一点痕迹。但文章的成败、文字的重量,究竟由谁来评判?世人千千万万,唯有自己的心,最清楚得失。
文章,是千年的事,是超越时间的事。写作之人,往往不问功利,只求真诚。但世人评判文章,却常常带着功利的眼光:有人求名,有人逐利,有人写文章是为了让自己立于庙堂之高,有人写文章是为了换取一顿温饱的粥饭。
可那些真正被时间铭记的文章,往往并不是为了迎合世俗而写,而是出于内心的燃烧,出于无法抑制的倾诉。
——司马迁身受宫刑,仍忍辱完成《史记》,只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苏轼被贬黄州,仍在寒夜提笔,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鲁迅弃医从文,奋笔疾书,只为在黑暗中点燃思想的火种,让国人从沉睡中惊醒。
他们的文章,不是为了功成名就,而是他们不得不写,不吐不快。他们的文字里,有血、有泪、有咬牙的坚持,有绝望中的希望。他们未必在世时便得到了认可,但时间终究为他们正名。
文章不止是文章,它是一颗心的见证,是一个灵魂的印记,是一个时代的回声。
写文章的人,往往是孤独的。
许多人以为,写作是一个人与世界的对话,实则更多时候,写作只是一个人与自己的对话。我们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可能被世人误解、批评,甚至被遗忘。但在下笔的那一刻,我们的内心却清楚,它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它是奔流而出的,还是矫揉造作的?它是否足够触及灵魂,哪怕只有一次?
“得失寸心知”,写作的成败,外人或许能评判,但真正的答案,只有自己最清楚。
曾几何时,我也曾因一篇文章被众人称赞,心生喜悦。但当夜深人静时,我再读那篇文章,竟发现它空洞乏味,没有灵魂,只是漂亮的辞藻堆砌而成,徒有其表,少了真实的血肉。那一刻,我才明白,世俗的掌声,并不一定意味着文章的成功;反之,即便世人不解,一篇真正诚恳的文字,也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焕发光彩。
真正的好文章,不一定是被众人夸赞的,而是即便世人冷漠,你依旧愿意去写,依旧愿意捧着它,独自咀嚼、欣赏、铭记的。
文章是千古之事,写作却是当下之事。我们可以用一生去追求一篇千古流传的文章,但最终,文章之外,仍是人生。
杜甫写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时,或许并非只是在感叹诗文的命运,更是在叹人生的起落。在时代的洪流中,文章的存亡,人生的成败,终究由不得自己。可即便如此,我们仍要写,仍要思考,仍要用笔去记录、去表达,哪怕最终,只有自己知道它的好坏,知道它的价值。
文章未必流传千古,但真实的文字,终究会在某个地方,触动某个人的心。
或许,那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