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分析读后记录

最近看完了萨梅洛博士著写的《犯罪心理分析》(Inside the Criminal Mind),这本书出版自人民邮电出版社,时间为2017年。作者萨梅洛博士拥有长达四十四年访问罪犯的经历,事实上这本书在内容方面并没有大量采用学术理论而是选择了用诸多亲身访谈的案例来举证,他新颖地提供了一种从罪犯的思维模式去解析他们共性的角度,而不再纠结于犯罪原点,并认为这对于展开矫正工作有着更大的作用。


老规矩看了不能白看,我简单地按照本书的框架做一篇整理方便自己日后查询对照,并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此外,也供诸位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中,萨梅洛博士先解释了为什么目前无法鉴别犯罪的成因即“犯罪成因”的无效。在本书理论提出之前,大部分关于犯罪成因的研究就像科学家们探索癌症一样,渴望去寻找一个根本原因,相信找到原因就能提供治疗方法。但没有人能找到一个单一因子并把这个罪名完全推到它身上,甚至于许多理论强调了“罪犯是社会、心理和身体上的受害者”。社会学家认为他们是对不公平的待遇做出适应性反应;心理学家关注罪犯的早期家庭生活经历;有些人认为罪犯的错误价值观使他们远离社区和政府。显然这些成因有时会成为罪犯开脱的借口,这些属于环境诱因的结论在本书中被萨梅洛博士全盘否定。在讨论罪犯的思维模式之前,萨梅洛博士首先摆出他对于环境和生物两个因素的看法,环境不导致犯罪,生物因素也不是决定性的。


环境因素:富人和穷人一样会犯罪,犯罪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经济阶层、种族或任何特定的团体。如果贫穷能导致犯罪,无法解释2008-2011年美国经济衰退时期的凶杀率是1964年来最低的事实。


生物因素:该因素基于犯罪生物学,其领头人雷恩博士在《暴力解剖》中提出罪犯的大脑与一般人存在生理学上的不同。他观察到前额叶皮质层的损伤能直接导致反社会和攻击性行为,但不代表会导致反社会行为。他认为聚焦在生物因素上的矫正方法和公共政策比修正导致犯罪的社会因素更有效。然而心理活动并非整齐地对应于脑区,大脑和心灵是可以互相塑造的,基因决定不了命运。


基于上述层出不穷的理论,萨梅洛博士停止探索人们为何会成为罪犯,而是将目光锁定在罪犯本身,他们是怎样思考和行动的。某种程度上,这也代表了犯罪的不可避免,除非你意识到自己潜在的攻击性并加以控制,否则你很难挣脱这个来自人性的诅咒。


第二到四章介绍了少年罪犯。这几章中萨梅洛博士通过他具体的案例反驳了心理学家将孩子的问题归咎于父母的主流理论。他认为富有同情心的心理学家并不了解孩子的想法也不熟悉他们的策略,这种同情反而会助长孩子撒谎开脱的气焰。是孩子抛弃了父母,而不是父母抛弃了孩子。他们会习惯性的撒谎,认为别人不了解他们,自己被剥夺了做任何事的权利,甚至利用警察完善自己被虐待的谎言,将他们的父母推到法庭上。除此之外,这些不良少年还给自己的兄弟姐妹带来麻烦,一方面挤占他们的私人空间,一方面霸占父母的关注。许多父母为此蒙受事业和感情的损失,他们希望解决问题但再多次无果的情况下,他们甚至愧对于怨恨孩子的自己,为此遭受心灵的折磨。


关于不良少年和同辈的关系。萨梅洛博士继续反对专家认为和不良少年交往是导致犯罪的风险因素,这不能称为一个因子,这只是一种选择。从生到死,同班的压力一直存在,关键的问题是你选择与谁为伍。许多不良少年将偷窃吸毒的原因推卸到同伴身上,并伪装成一种社交手段,事实上他们对那些乖巧听话的孩子极度不屑,只会被大胆叛逆的事情吸引而造成这种选择。他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胆量。媒体擅长把罪犯描绘成一个不善与人交往而被孤立的人,即受害者,可在此之前,是他们先将别人推开。


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萨梅洛博士将罪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高中毕业前就退学了,他们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但对于别人告诉自己要做什么以及遵循别人的规范感到愤怒。第二种是一落千丈型,在小学时期他们的成绩很好,然而后来他们很难付出较小的努力就获得优秀的分数,且他们不明白有什么理由需要努力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第三种是自命不凡的好学生,他们认为只要思考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几章可以明显看出来的是,将犯罪成因推给原生家庭是无效的,因为父母和孩子各有一套说辞。这就像鸡和蛋的问题,谁也不知道根头在哪,与其让犯罪心理学家在莫比乌斯环上无限跑圈,不如去关注这些孩子的思维方式。正如文中反复提及,如果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么大为什么同一个家庭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犯罪。这听上去像是“为什么别人都行,你不行,多找找自己的原因”,不过这里并非对当事人提出某种过分要求,而只是不犯罪而已,以此论证也并没有毛病。


第五到十章中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成年罪犯。首先摆出作者提出的罪犯所拥有的典型错误思维如下,他认为一个人某种程度上都会有这些思维,但罪犯的思维模式非常极端。

1.缺乏伤害他人的概念

2.承认自己是罪犯,却在被追究时指责他人

3.具有隔绝道德观念的能力

4.具有极端的权利意识

5.具有独一无二的意识

6.缺乏服从的观念

7.具有隔绝恐惧的能力


这里的内容过多因此我大概概括一下书中提到如下几种类型的罪犯。

1.工作中的罪犯:第一类他们认为低层次的工作不够有趣也不够体面,他们拒绝被奴役,为此涉嫌诈骗和偷盗。第二类他们在工作中有极强的控制欲,为了不彰显自己的无知遇到问题时自己解决,不告诉任何人但在内心会将潜在敌意合理化。他们认为同行粗心大意,借用自己对职务的了解肆意玩弄管理的漏洞。这种控制感带来的刺激会让他们感到满足。

2. 性犯罪:窥阴、露阴、强奸、性剥削、恋童癖。罪犯无法从一段双方都同意的性活动中满足,对他们而言这是声明自己权利的方式,这代表他们是不可抗拒的。核心动机在于引诱、操控、威胁另一个个体按照他的想法行动的过程中所得的掌控感。

3. 积怨成怒类:如果一天中很多事情没有按照他们预期的那样发生就会非常愤怒。他们对贬低怀有极大的恐惧,会被细小琐碎的事情瞬间激怒并认为是别人在找茬。宁愿自杀也不会屈从他人,承认错误、让步或妥协都会冒犯他们的全能感。

4. 药物犯罪:药物放大了他们的胆量,让他们以为自己能控制一切。

5. 恐怖分子:恐吓或威胁平民。作者认为政治上的作恶者与国际恐怖分子有相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这一部分用了太多的案例,并且否认了一些心理专家的说辞,即撇开那些受害者言论,从罪犯自身经历来指出他们的罪犯人格。毫无例外,他们都是缺乏责任感的人,因为一个普通人在遇到和他们类似的遭遇时完全不会呈现这些反应,你不可能因为被路人撞到就认为受到了挑衅并把他们打倒。类似的不舒服会让你深感郁闷,但不会转化成一种对他人直接的攻击性,罪犯缺乏了最基本的移情能力。事实上,我认为他们对于死亡和恐惧的态度才是这种傲慢的根因。他们所享受的掌控感也来自于比别人更靠近恐惧,在被制裁前,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第十一章是本书最有趣的章节,它阐述罪犯对自己犯罪行为的一种认知:我是个好人。罪犯违反了法律但是相信自己是个好人。萨梅洛博士非常好奇他们到底是怎么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对自己的好感的。他们首先排除了法律影响(并非不了解),认为在某个特定的时候这么做很适合他们。简而言之,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判别完全来自于自己的认知,如果他们想这么做,这件事就是正确的。他们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所以他们是个好人。举个例子,如果罪犯认为某次行动规模太小让他们觉得有失身份,他们就认为这是错误的。除此之外,一些别的东西也能给他们“好人”的身份增辉,例如许多罪犯有着音乐、绘画各种天赋,甚至宗教信仰,这加强了他们认为自己是个好人的幻觉。罪犯不接受别人的道德标准,他们有自己的标准。例如有些罪犯会鄙视特定罪行,认为猥亵儿童者该死。他们的标准神奇得像根由大脑控制可以随意拉伸的皮筋,有个罪犯认为街上撞到老奶奶并抢钱的家伙应该被吊死,但是他闯进了一个老妇人的公寓,恐吓她并抢走了她的首饰。他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因为他没有在身体上攻击她。还有些罪犯诈骗老人但对自己的祖父母很好,甚至会保护他们。


第十二章对精神疾病进行讨论,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在评估时患有精神疾病就认为他在实施犯罪行为的时候就是精神疾病发作,即使发作,也不一定意味着他不知道对错。”


第十三到十四章讲述罪犯入狱后的情况和矫正手段的无效。监狱并没有改造的功能,甚至不少罪犯从中学习经验和技术,而关于是否要出资帮助他们改过自新这件事仍然饱受争议。大部分罪犯从童年时代起就拒绝像正常人那样遵守社会的基本准则,而要改变人格是十分困难的工作。教育和学习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帮助,因为那会导致有知识的罪犯代替不识字的罪犯。


第十五到十六章作者用一个罪犯改过自新的案例来解释如何帮助他们走上正途,也就是通过这种思维模式转换带来的效果。扬切尔森医生认为追究犯罪原因是徒劳的,只能在理论上自圆其说,他致力于关注罪犯当下的想法。他建立了一个五人的治疗小组,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报告自己的想法,再由医生进行修正。医生帮助他们管理时间,控制愤怒,提前做出预设方案。事实上,罪犯想要的东西和大多数人一样,但他们会采取与常人完全不同的方法,他们的自我形象是基于通过欺骗、暴力和恐吓来战胜别人建立起来的。作者否定了“犯罪心理”这个概念的价值,就如全书所言,没有犯罪心理,没有那个原点,犯罪这种行为来自于他们思维模式的错误。


其实通篇看下来,这本书阐述的观点只有一个即犯罪思维,为什么他们的思考方式与常人不同,思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先天就会产生这种差异实际很难解释。一个社会中总会有孤独不合群的人,这是先后天共同促进的结果,而人能了解的只有自身,他们很难从表相中看出别人的所思所想,在这种互相作用下,人们的内心时而接近时而疏远,甚至有时候你会发现自认为熟悉的人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人没有办法从根源扼杀犯罪,这听上去像是一个反乌托邦言论,不过我的看法确实如此。有时候我也会反思,很多人认为我是个理性的人,但人的理性和知性是不可信的,是有局限的。即便我从不后悔过去的任何选择,但我仍然无法解释为何我的命运锚点停在了如今的位置。对于罪犯而言,他们特殊的视角让除自己以外的一切社会构成变成陪衬,他们丧失了对他人灵魂的理解,而选择完全释放自己的本性。在他们看来,社会是有驯服性、违反部分人性的,野兽的冲动让他们远离了文明了解他人的机会,并且孤傲地选择用最原始的恐怖教育这群被文明规训的普通人。在恐怖和攻击的兴奋感面前,文明的高塔不堪一击,他们既享受于一些社会的精神物质产物,又对束缚他们的部分不屑一顾,并用侥幸自大的狂妄粉饰这种既要也要的贪婪。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我能获得好处,别人怎么样真的重要吗?这种心理在很多人心中都存在,因为他们打心眼里看不起某些人,而罪犯则会极度放大这种心理,甚至认为别人不让自己爽快是别人的问题,或者幻想对方正希望自己这么做。这种对移情对象的理解阈值一旦超过某种下限就会变成鄙视甚至攻击。人与人灵魂间的天堑是诸多纷乱的根因,而犯罪行为正是基于此延伸的极端思维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28,333评论 6 53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8,491评论 3 41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76,263评论 0 37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62,946评论 1 30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71,708评论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86评论 1 32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3,255评论 3 44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2,409评论 0 28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8,939评论 1 33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40,774评论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2,976评论 1 36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8,518评论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4,209评论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4,641评论 0 26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872评论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51,650评论 3 39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7,958评论 2 37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