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汽水 2022.3.3
《洛神赋图》的艺术鉴赏和历史遗迹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首,《洛神赋图》的价值无论在收藏亦或鉴赏层面,都非比寻常。
作品笔法质朴,用色明艳。作者顾恺之,东晋功名兼具的画家,诗人。顾恺之自幼博学多闻,聪慧机敏,擅长于吟诗作对,描摹花鸟鱼虫,假山怪石,人佛雕像等。曾经提出过“以神写意”的作画理论。由此,顾恺之在画论诗评领域也颇有成就。
《洛神赋图》,中国绢本设色山水画的代表。当时的中国传统画作还处于萌芽阶段,笔法不够成熟,发展空间较大。《洛神赋图》被推测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为主题,以绘画形式创作而成的山水长卷。参考作品出自曹植的《洛神赋》。
纵观《洛神赋图》的全貌,色彩奢华,神话气息浓厚。形式新颖,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作品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表现的是曹植与洛神的深情爱意。
画面左起,曹植率众人经过洛水河滨,驻足小憩之时,天边的洛神缓缓降下人间,身上的绫罗飘带随风轻舞,硃砂的赤红托称着女神的美艳。肩带之上,肘臂之下,婵娟金银挥着日照的碧辉,向身后飞去。潇湘青绿裹着洛神纤细的肢躯,仿佛生怕女神迎风摔下。裙摆飘逸,裙尾摆动,在地面一步一摇地走动时,极其与鱼尾相似,晶莹通透,白的沁心。高高的发髻盘在后脑,鬓角的碎发,缕缕垂下,钩在耳边。那双似笑非笑含露目真可谓是“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腰身的多余缎带扎在身前,和洛神的惊艳面庞呼应。曹植似乎也入了神,胡须上摆,嘴角扬起。洛神飘飘然移至曹植的伞车前,双手抬至与胸齐平,微微低眉,心中似乎碧波轻荡。两人一来二往,心中萌生情愫,惺惺相惜。
曹植步步走近,随从的撑盖直直跟进,盖上的两个赤色绳结摇曳不止。曹植手捏一柄玉色步摇配饰递上前去,似乎是想当做信物。曹植再次上前几步,表述着内心的无限爱意与贪慕。洛水河边的江水碧波轻扬,江山青绿,树木疯长。众神降临在洛水上空,腾云驾雾。洛神在空中翩翩起舞,在薄雾里进退自如,隐隐显现,又渐渐退回。神明们抚琴弄弦,笛鼓声声,飘飘青发似有灵光,蓬松飘逸的衣带在空中浮旋,看得曹植目不转睛,陶醉其中。隐隐笙歌震进每一个有幸目睹洛神真容的旅客心中。
再见第二折,人神终是殊途的。到了洛神离开人间的时候,地上的君王也须得离郊回宫。洛神转过身,一步一回首,含情脉脉地注视着相隔数十米的曹植。曹植同样依依不舍地凝望着洛水女神翩纤的背影,求不得,也恨别离。洛神手持铜制神镜,举在胸前,双目迷离,裙尾左右飘离,似乎飞在半空中,又似乎踏在实地上,若隐若现。
画面最右侧,双方都须启航归去了。水面上的船整装待发,龙车云车也降至洛水边。龙与鲸鲵齐齐腾出水面,迎接洛水女神的归航。文鱼附于车,金乌举于半空上。洛水女神踏上云车,在半波半云的空间里回首张望。曹植一骑红尘,在马鞍上徘徊,忐忑不安。不觉向后张望,两人便被无形的双手阻绝,相顾无相见,渐行渐远。
这幅作品《洛神赋图》主要表现的便是空间上,不同时空里的美与艺术。根据文艺作品所发挥的想象,天马行空的见闻,全部融入进顾恺之高超的艺术造诣中,在流畅的线条里体悟《洛神赋图》散发的无尽哀思和愁绪,及其作者顾恺之所处魏晋南北朝的慌乱战事,动荡年代的真相,普通百姓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期许早已融入对洛水女神的刻画中去。《洛神赋图》笔法细腻,世人称之为“春蚕吐丝”,对后代影响颇深。画法层面幼稚古朴,就像六七岁的孩童,没有透视,没有远近关系,人物形象外貌丰满,平涂较多,是对山水画初期的大致描摹,参考作用巨大。
但在历史长河中,绢本真迹早已在叱咤天地,朝代更迭中遗失,现存的版本则是宋代人模仿顾恺之的笔法临摹出来的摹本(仿本)。即便是这样,《洛神赋图》也分裂成三段,分居世界各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无论在什么时候,《洛神赋图》都在以它独特的方式,发表它淘净尘沙后,重获新生的肺腑之言,劝告,警示,滔滔不绝地诉说洛水河边,神明和君王的前缘未尽,旧情难却。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有问题评论区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