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晚课改中国行第56期迎来了深圳市特级教师李祖文老师,他带来的讲座是《统编教材环境下的备课新思路》。讲座重点从诗歌、习作两大方面探讨了统编教材环境下的备课新思路。
一、诗歌
新教材的编写非常重视诗歌,不仅数量增加了而且种类也增加了。对于古诗教学,我们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套路,缺乏新意。如何创新?李祖文老师提出“四知”,首先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诗的内容”,其次让孩子知道“诗”的意涵,第三要知道“什么是诗”,第四要知道“怎么写诗”。
李老师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的展示。第一环节出示三幅图,图画旁各有一句古诗和平时的口语表达,让学生区别哪一句好,思考“为什么要这样选择”。第二环节是出示本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时出示表示本首诗诗意的一段文字。让学生体会二者的区别,并思考“诗应该是怎么样的”。第三环节以两幅图的对比让学生理解诗题。(出示两幅图让学生区别哪个更符合诗题的意境)第四环节根据诗意,让学生试试修改,让它成为一首现代诗。想一想:诗应该长成什么样?最后提供支架学生创作诗歌。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新思路就是依据李祖文提出的“四知”来设计的,这样的教学思路更重视的是:不仅仅是读背、理解了这首诗,还要知道“什么是诗”“怎么写诗”。相对来说,李老师认为古诗教学要注重文体意识。
二、习作
重新审视教习作教学的层次:习作方法——习作策略——习作思维。我们的习作的问题在哪里?首先我们要思考:“我们修一栋房子,先做什么?是建房子的框架,我们要用砖、钢筋、水泥等等。我们会不会给每一块砖装修好,每个柱子美化好?”现在我们的习作教学的问题就是从一开始就要让孩子写得好,写得美,这显然不现实。所以习作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帮孩子将‘房子’搭建好,然后我们再去装修、美化”。
习作课例展示一:“聚焦景物”。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参加一次学校附近的景物观察活动,试着将你看到的景物描述出来,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二)跟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同样观察的是一处景物,每位同学眼里的景物有什么相同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我们来看看《草原》和《拉萨古城》这两篇文章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1、《草原》中,内蒙古草原在作者的头脑中留下了哪些画面?
2、《拉萨古城》中,古城在作者头脑中留下了哪些画面?
3、梳理两篇文章的画面和记叙顺序。
4、再来阅读另外一篇文章,梳理出画面和记叙顺序。
5、看看自己的习作,梳理出画面和记叙顺序。
6、比较以后,如果我们再去一次我们观察过的景点,我们打算可以做些什么呢?记录下来,写下来。
(四)重温“移步换景”的写作方式后,让学生回忆自己探索、旅游或者休闲的一次经历,选照片、回忆“经历的过程及顺序”,再写下来。
(五)阅读课本上写景的文章,看看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或许是字词、句子,或许是谋篇布局的方式、描写方法。与自己的习作进行对比,借鉴、修改自己的文章。
(六)与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相互借鉴学习,再次修改。
习作课例展示二:“一次探险之旅”,具体设计如下:
(一)导入,出示“习作要求”
(二)阅读《冒险的开始》,试着了解“冒险”,并完成5道相关问题。前3道以考察短文内容为主,第4题对冒险做评价,第5题则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习作,思考“自己要做哪些探险专业知识的准备”,去查阅相关资料解决。
(三)试着用《“我”的探险之旅》为题写作。(故事公式:1、目标-2、阻碍
-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弯-7、结局)
(四)第一次自我梳理探险的过程等。
(五)阅读课文《梅花魂》《田忌赛马》《跳水》,学习讲述故事的方法。
通过以上两个详细的课例,引发我们的思考:这与平时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李老师提出新的备课提示:1、确定、分解基本要求,形成阶梯的顺序2、详细解析学生习作的难点3、考虑读写融合、支架、过程等支持方式。
我们的习作给谁看?为什么要习作?《课程标准》中对习作的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回顾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我们阅读时,过多的看的是内容的表达,而不是表达方式;阅读是吸纳,习作是输出。可是二者的过程是互逆,这个互逆却没有一个转换的媒介出现,因此二者往往会相互不搭界。李老师认为这个转换媒介极可能是“支架”。我们可以想象,阅读的时候学生需要支架,得知道“我如何读,读什么,吸纳什么”;习作的时候,学生也需要支架,得知道“我写什么,怎么写,输出什么”。关键是这里需要一个转换:我需要知道写什么,必然想知道别人同样情况下写了什么,是如何选材的;我要知道怎么写,必然也想知道别人在同样的情况下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写的;我想知道同样的题材,为什么别人写得很好,我写得一般,别人用了什么词汇,我为什么没有用,该如何用呢。
习作教学的问题在哪里?是阅读不够?兴趣方法不足?给予的支持不够?我们的教学是读、写结合吗?新教材提供了很多的支架,为什么我们的习作还写不好?也许是“支架没有连续性,我们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我们没有按照一定的步骤……”。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李老师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就是课例中所展示的新的载体——工作纸。统编教材环境下的备课新思路在哪里?李老师总结出三点:教学点的选择、支架的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
最后我想说的是,刚开始听李老师的讲座一头雾水,后来在反复的聆听琢磨中悟出了些什么。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重视文体意识,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讲究梯度性,都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这个“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老师要尝试给学生提供适切的支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