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拾璎老师说:
“真正的早期教育不是要教给孩子知识,而是让他自由自发地认识世界,在温厚人情的孕育下触摸和感受世界。”
这一教育周期又称作“浪漫阶段”,是孩子智力发展、内驱力被唤醒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将智力发展总结为“浪漫——精确——综合”循环上升的周期性过程。
浪漫阶段:这一阶段是开始领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知识不受系统的程序支配,这种系统是为特定的目的逐渐建立起来的。这时我们处于直接认识事实的阶段,从接触单纯的事实,到开始认识事实间未经探索的关系的重要意义,这种转变会引起某种兴奋,而浪漫的情感本质上就属于这样一种兴奋。
精确阶段:这一阶段代表一种知识的增加和补充。在这个阶段,知识的广泛的关系居于次要的地位,从属于系统阐述的精确性。这是文法规则的阶段,所谓文法,是指语言的文法和科学的基本原理。
综合阶段:这是准确训练的目的,这是最后的成功。个体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更新更广阔的情境之中 , 从而再一次引发对新事物的好奇和一知半解的领悟 , 也就是“重归浪漫”。这时, 知识的细节可能会减少 , 但个体获取知识的能力却提高了 , 它酝酿着新一轮循环的开始 。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 理应遵循人发展规律 , 大到终身教育 , 小到每一节课 , 每一门学科,都应该以其自身的方式构成一种涡式的循环 , 引导出它的下一个过程 。
因此,我们要关注浪漫阶段,重新确立童年期的意义。
在很多成人眼里 , 儿童期就是为成年期作准备的。忽视了儿童与成人的差异 , 也就忽视了儿童所独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要 。
现实社会生活中 , 那些炮制出来的天才儿童的命运(伤仲永?)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 , 人不能缺少天真浪漫的童年生活。
社会学家郑也夫说:
“如果一个孩子不贪玩儿,那麻烦真的比较大了。贪玩儿说明孩子对一个游戏有热情。如果一个孩子对任何东西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老师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对其他事情没有格外的兴趣,其实这真的是一个麻烦。日后有出息的人其实小时候大都是比较贪玩儿的。贪玩儿是对某种东西热忱高涨,这是一件好事,如果都循规蹈矩那就完了。”
研究也表明:提前教育的优势只能保持到小学四年级,但伤害却会伴随孩子一生。
因为提前教育过度会透支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些孩子好不容易经过刻苦努力考进了大学,但却在最该精进学业勇挑重担的黄金年龄选择“躺平”“摆烂”,这是最大的悲哀。
其实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很长,将来有的是时间学习知识,可以学一辈子。
但纯粹玩的时间很短,短到只有五六年,而这一段时间才是奠定他人生幸福的基础时期,就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设定底色一样。
所以梅拾璎老师说:
“我一直记得卢梭那句话:如果你不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绝不能教出聪明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