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周开始,气温逐渐合适了,于是正式进入第二单元的教学。
最开始,我先调查了孩子们是否有过养蚕的经历。每个班都有不少孩子举手,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兆头,于是顺势抛出问题:你都知道蚕的哪些情况?孩子们都能说出蚕是白色的、会变成蚕蛾、蚕吃桑叶等情况。学生因为有相关的经验,对后面的学习会非常有帮助。
在观察蚕卵的时候,有学生发现蚕卵有不同的颜色,但在形状方面,学生基本上都说蚕卵是圆形的,而且因为蚕卵实在是太小了,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中心处是凹下去的。我及时纠正,蚕卵近似圆形或扁圆形,并强调了中心处凹下去这个细节,讲解了蚕卵有不同颜色的原因。
在分析蚕卵孵化出蚁蚕所需的条件时,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基本上都能说出“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流通”等条件。
最后就是学习如何科学、细致地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了。我出示了书上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学习,又展示了一些往届学生做好的养蚕小报,是同组的科学老师找出来的,这些都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孩子们看到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别说孩子们了,我自己都觉得往届的学生好厉害,尤其是有位同学不光完成了养蚕任务,还进行了剥茧、抽丝、绞丝,最后还做了一条蚕丝手链,真是太厉害了!当然,其他同学做的养蚕手册和小报也不错。
养蚕的任务需要学生课后去完成。有的孩子的蚕卵已经成功孵化出了蚁蚕,甚至还长大了一些,有的孩子还把养的蚕带到学校来给我看了。我觉得如果学生能把养的蚕带到学校来观察对他们的学习会非常有帮助,但学校规定不允许带小动物,同组其他老师也说坚决不带,会到处爬不说,还分散学生注意力,所以后面的教学就只能用课件图片让孩子们观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