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五一期间,孙女到外婆家居住,我也忙中偷闲在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游览了一番。
首先要理解这座城市,才能喜欢这座城市。事先要做功课,除了阅读、查询、冥想之外,还得把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也带进来,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争取在自己的笔下让这座城市“活起来”。
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中写道:“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大,大城市里三代以上的本地人都很少;反过来,只要居住三五载,就不可避免地会融入该地生活。你在淮安念书或工作,对脚下这座城市,理应有感情,也理应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淮期间,至少必须有一次“环城一日游”一一用自己的双脚与双眼,亲近这座你在这里生活的都市。它记录生活,也记录生命。
淮安有两座清江浦楼。本次游览,本着游过的地方不再重复,人多的地方不去。骑车来到叫老清江浦楼。
新清江浦楼修建之前,清江浦的标识乃是清江浦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清江市出版的文学杂志《耕耘》和八十年代初印行的《清江文史资料》就都是以清江浦楼为背景的。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古老的清江浦楼是一处胜景,人们经常去游玩。当然它在我的心目中,仍然是一种古老、威严、巍峨的建筑物形象。
繁忙的五一,到处游人如织,这里却非常冷清。除了路人没有一名游客。它飞檐失落、窗棂残破、砖墙斑驳、通体灰暗,在附近高大建筑物的映衬下,它显得非常矮小和破旧,岁月变迁已不复当年模样,但是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5月25日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去我们谁也没有看到清江浦有什么高楼大厦,因而看到这座楼阁已很显眼,用二十一世纪的眼光看,它实在算不了什么。但关于浦楼的历史记录还会传下去。
它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比清江浦建县治还早31年。它最初形象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阁,上层四角飞檐,嵌着黄绿琉璃瓦,饰以龙口含珠。底层是东西向的通道,类乎城门。当时,并无淮阴发电厂切断西门外通道,因此它在里运河南岸的方位还是很突出的。有一份材料说:少年周恩来在清江浦读书期间,常登此楼,观运河水色,看满天风云。据有人考证,我看到的浦楼可能是1963年重建的,当年财力有限,老楼可能于1958年被拆除,这一说法,有待于进一步考证落实。
新清江浦楼于2003年在中洲岛复建,按原楼1:1.5比例设计,灰瓦红漆、飞檐翘角的建筑,融合地域建筑风格,现为淮安楹联博物馆及城市地标。衷心希望人们在游玩新清江浦楼的时候,不忘还有一座原汁原味的老清江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