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刘长卿不仅工于五言,他的七言诗同样写得很不错。
酬李穆见寄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赊(shē):遥远。
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才华出众。《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上述诗作,正是当时身居新安郡(今安徽歙县)的刘长卿酬答女婿原唱的一首和诗。
此诗的前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巧妙隐括了李穆的原作,不露痕迹,后两句则真实细腻地表现出客至之前主人既迫切又略显不安的心情。
迫切,很正常,因为翁婿之间那份特殊的情分,且久未谋面。女婿远道造访,泰山大人的愉悦之情不言而喻,但为何不安,则让人稍稍不解。原来,是“青苔黄叶满贫家”啊。
如果说杜甫《客至》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更多地体现了老杜“有朋至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欣喜,刘长卿的结尾两句则反映了普通人尤其是失意或身处窘境者的共通而微妙的感受,那就是:一丝尴尬、一种歉意,甚至一份忐忑。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以为刘长卿的这首五绝,更至情至性,以是也就更加厚道真诚了。
最后看刘长卿晚年写的一首怀古诗。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唐代宗大历年间,个性刚烈耿直的刘长卿再次被诬谗,由江淮转运司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满含忧愤的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随即吟咏出上面这首怅惘凄怆的律诗。
日落西下,树木萧森,寒水粼粼,心绪不宁的刘长卿踯躅徘徊在长满荆棘荒草的贾谊古宅面前,独自寻访。寻访什么?寻访同道,渴求知己,倒倒心中苦水,唠唠沦落之情。
当然是徒然。千年前的贾谊听不见他的心曲,当世更少有人理解他那种抑郁无诉的心境。号称“有道”的汉文帝都能听信谤言,弃贾谊不用,如今昏庸无才的代宗皇帝,就更不拿自己当回事了。这个无情的“湘水”,既是实指,又是暗讽,矛头直指当今皇上。
“寒林”、“日斜”,既是荒凉凄清的真实环境,也同样曲笔道出了李唐天下危在旦夕的败象。
此刻,西天红尽,暮色降临。突然,一阵狂风掠过,树叶飘落、回旋,兀自在枯草上翻飞。刘长卿的心一紧,只觉得气血上涌,之前那种无可奈何的怅惘苦痛一下变成了最后两句愤懑不平的宣泄,从吼腔突口而出: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国家衰败飘摇如此,与你我何干,我俩本无罪,何故受此惩罚,被放逐到寒山瘦水的天涯荒村?
然而,没人听得见他的控诉,回应他的只有一阵紧似一阵的狂风,以及越来越浓的夜色。刘长卿,擦了下眼角渗出的几滴老泪,回身离去······
大历时期的文人,大都是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他们一般不敢涉笔政治,缺乏昂扬的进取精神。作品内容,除了相互之间的轻酬浅唱,或无奈为当权者歌功颂德外,基本上写的都是羁旅离愁和归隐之意,与盛唐诗风那种“金翅擎海、香象渡河”般的雄健高亢相去甚远,到最后基本沦落到虫吟草间似的绵弱无力。
这原也怪不得他们。恢弘、雄浑和浩大的盛世气象早就被安史之乱和多年的藩镇割据葬送得没了踪影,如今剩下的都是消极避世的哀怨之声,以及畏手畏脚的小家子气。
但,刘长卿是这个时期难得具有硬朗风骨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难免打上时代的烙印,大多表现得空冷清寂,却也常有铿锵的豪语壮语呈现,且笔致顿挫,感情沉郁,不愧为中唐的高调。如“匹马翩翩春草绿,昭陵西去猎平原”“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何等豪迈的风调!
钱起被公认为“大历十才子”之首,大历诗风的代表者,山水诗写得清空闲雅、流丽纤秀,但我认为与刘长卿相比还是稍逊一筹。
据说,钱起自己最得意的两句诗是“轻寒不入宫中树,佳气常浮仗外峰”。要我看,除了空灵幽幻,纯粹的故弄玄虚摆弄意象而已,与刘长卿《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中两句岂能相提并论?
撇开技巧和诗风,差距在哪里?差的就是气格和境界。因此,刘长卿虽不属“大历十才子”之列,我却认为他是大历时期少数几位取得杰出成就的诗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