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我到楼下自动售货机处买饮用桶装水。
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位打扮时尚的年轻妈妈,她看上去年龄不足三十岁,白色尖头细跟的高跟鞋,一袭简单而不失雅致的白色连衣裙,一头浅黄色飘逸的长发。
站在她旁边的小女孩,大约六七岁,粉红色带扣皮凉鞋,粉红色泡泡袖的连衣裙,漂亮的马尾辫儿装饰着几颗闪闪发光的水晶石。小女孩就站在距离妈妈不远的地方,静静地注视着正在买水的妈妈。
妈妈取了水,转身之时,顺手将一个白色的纸团扔在了地上。然后,旁若无人一般坐到电动车的车座位上,转头督促小女孩上车,准备离开。
小女孩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顺从这位妈妈,却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跺着右脚,注视着她的妈妈,一声不吭。小女孩就在我不远的地方,我看她背部一起一伏,大概是带着愤怒在看着她的妈妈吧。
“小秋,快坐上来,咱们回家吧。”妈妈再次督促。
“妈妈,捡起你扔的纸团!”女孩儿略带生气的口吻,对着妈妈大声说,言语中带有五分命令的口气。
“小秋,听话,那是垃圾,不要了。咱们快回家吧。”妈妈温柔地解释说。
“妈妈,随地乱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行为。老师说,这是无公德的。你知道吗?你太没有公德了!太没有公德了!!”孩子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有点激动,似乎就要哭了。
“小秋,小区有打扫卫生的阿姨,他们会捡起来的。不用我们去捡,快走吧。”妈妈继续催促着。
“妈妈,妈妈……”女孩子依然原地不动,急得直跺脚。
妈妈打开电动车车撑子,停稳电动车,走到女孩身边,拉扯着小女孩。小女孩挣脱了妈妈的手,盯着地面静静躺着的那个白色的纸团,倔强地原地不动,又说道:“妈妈,你没有公德!没有公德!!把纸团捡起来。”
妈妈蹲下,抱起小女孩说:“咱们走吧,有打扫卫生的阿姨捡。乖,咱们回家。”
小女孩在妈妈的怀里挣扎着,呜呜地哭着,一双小手不停地捶打着妈妈的背,两只小脚也在四处踢蹬着。
“不要闹了,再闹我就生气了,坐好,回家。”妈妈将小女孩摁在电动车的后座上,用略带生气的口吻对小女孩又说道:“真是个小孩子,太不懂事!”
这位妈妈终于带着她的女儿,骑着电动车走了。
……
整个过程,我就在旁边,有几次,我想劝这位妈妈向小女孩道歉,并当着小女孩的面亲子把纸团捡起来扔进垃圾箱。但是,我却没有这么去做。因为,我不知道我的劝,是否会让那个妈妈愤怒,又或是让那个女孩子感受到妈妈是错误的,伤了她心中好妈妈的形象。我想了很多,终归,我还是没有去安慰小女孩和这位妈妈。
此事过去有一年了。每次我去买水,总感觉那个气愤跺脚的女孩子就在一旁,那哭声,对母亲无公德的斥责之声,还有那挥舞的四肢都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这一切让我心中有一股难言的惋惜和忧痛。
五六岁的小女孩,她相信老师的话,生搬硬套得出结论妈妈随地扔纸团是错误的。她的思想中,只有老师告诉的答案,扔纸团是错误的,要自己捡起来纠正错误。她太小,她很难意识到,她也可以自己去捡那个纸团,代替妈妈纠正错误。
多么好的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亲子互动机会啊,却变成了一幕悲剧。更让我揪心的是,这位妈妈自始至终,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更不用说蹲下来向孩子道歉了,她在给孩子做了一个相反的现身说法。
小女孩那么小,她的内心是冲突的,也是痛苦的。她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不能捡起纸团。她甚至弄不清楚,老师说的是对的,还是妈妈说的是对的。一切,在这个幼小的心灵中,乱了,乱了……
太多的孩子,就在这种错误的言传身教中,内心冲突中,形成了对事情错误的逻辑思维方式,或者混乱的逻辑思维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这个孩子的处事风格。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所有的错、所有的不堪,都有父母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位母亲,无疑是爱孩子的。但是,这份爱中包含太多的自私,又缺少了应有的社会公德意识。有母如此,小女如何健康成长?何其悲哀!可是,大千世界,类似的父母亲又还有多少呢?
作为父母,请为孩子的“善”蹲下来,或者学习,或者道歉,或者与孩子一起成长,好吗?请为孩子健康的成长,多关注自己的修行,为自己也为孩子的未来“积善行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