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要,年轻的我们,满怀热情地拥抱世界,却被世界泼了一盆冷水。
现实就是我们什么都要不起,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终于发现,原来我们真的很普通。
在想象和现实的落差中,迷茫扑面而来,前路茫茫,脚下的路应该通往何方?
火爆全网的读书博主赵健以自己的读书经历,用一本《总有群星闪耀》书写了54位大师巨匠的传奇人生。
他们是夜空中闪耀的群星,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看看这本《总有群星闪耀》,看看这些大师们的人生,从他们的经历中找到属于你的人生参考答案。
1.人不如物
当我们在为了生计而奔波的时候,又如何能够想象,有人能无私至此?
他出生豪门,从不用为钱财发愁,庞大的家底支撑着他烧钱的爱好——收藏。
他对收藏一事简直是入了魔,在收藏面前,他自己也不过是一粒尘埃。
面对绑架危险,他宁可自己身处险境,也不允许妻子变卖字画来救他。
他说,你救不救我都不要紧,我珍藏的那批字画,就是我死了,你也要替我保护好。
然而,他的收藏并非为了一己私心,这不是收藏家的痴迷,而是文明守护者的献祭——他以肉身为舟,载着五千年文脉穿越乱世烽烟。
为此,他的命,他的钱财家产,都无足轻重了,把这些国宝留下,才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
于是,他把所藏的书画作品无偿捐献给了国家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他的藏,不是藏于一家之阁,而是为后世子孙藏下文化的血脉,他就是张伯驹。
故宫博物馆的半壁江山都源自他的捐献,源自那个把古物看得比命还重的人。
2.相思不可得
或许你不了解这个人,但一定听过他的《昭明文选》。
昭明太子萧统也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也会因不能与心爱之人长相厮守而郁郁寡欢。
我从不知道,王维所写的红豆竟是与他相关。
那株长在纬度最北,被王维写进诗里的红豆树,正是1500年前萧统亲自种下的。
21岁的萧统在江阴对慧如一见钟情,两人相谈甚欢,彼此倾慕。
然而身份的巨大鸿沟,阻隔了一对有情人。
萧统回京那日,慧如送了他两颗红豆。
此后,山高路远,相思难断,慧如没有等来萧统,终是郁郁而终。
萧统怀着巨大的悲痛,在临死前专程去了一趟江阴,种下了一直珍藏的红豆。
而立之年的萧统,止步于大好前程之前,带着一腔相思溘然长逝。
佳人已逝,相思无解。
3.学问不专为男人而设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从来不乏各种英雄人物,然而厚厚的史册中,却翻不出几个留名青史的女性人物。
她们困在闺阁之中,失了本来面目,成为贤妻良母。
当整个东亚仍沉溺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蒙昧时,王贞仪已在观星台上丈量宇宙。这位18世纪的女科学家,以《月食解》击碎性别樊笼,用"中西会通"的治学理念照亮认知迷雾。
生于乾隆年间的她,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女科学家之一,是全世界最早对月食成因作出准确解释的人。
学问不是专为男人而设,生为女子,王贞仪挣脱了闺阁的束缚,一心钻研科学。
她的研究成果在西方大放异彩,这位奇女子,比她的时代更早地开化了。
凭着对科学的一腔热爱,在那个女子受到禁锢的年代,王贞仪依旧觉醒了自我意识,走出了独属于她的道路。
29载春秋虽短,却为华夏女性在历史长卷中挣得一席星空——原来女子不仅能相夫教子,更能丈量天地。
赵健在《总有群星闪耀》一书中,以6大核心主题——人生、爱情、理想、精神、女性和自我,追溯54位中国文化长河中的灵魂人物,通过他们的人生历程与感悟,感受跨越时空的共鸣。
那些困扰当代青年的迷思——理想与现实的撕裂、爱情与现实的博弈、自我与时代的冲突——早被历史长河中的智者解答。当你困顿于996的循环,不妨想想张伯驹舍命护画的纯粹;当你纠结物质与真情的取舍,听听萧统红豆树下的呢喃;当你质疑努力的意义,看看王贞仪在观星台上刻写的女性宣言。这些闪耀的群星从不提供标准答案,却为每个寻找者点亮属于自己的银河。
翻开这本《总有群星闪耀》,追随先贤的脚步,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