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起去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见到了鬼才泥猴张,他正在写书法,一眼看去,觉得他的面相真的很像他自己捏的泥猴。
大概是因为泥猴张将毕生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泥猴上,每天不停地观察猴子的模样,仔细揣摩猴子的动作,甚至在心里将这动作一遍又一遍地模仿思考,才捏出了一只只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动作纷繁的小泥猴,自己也因此有一点像自己捏的泥猴。
我很敬佩泥猴张,他能将一摊摊烂泥巴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是一种美的能力。那双手一定经常沾满黄泥巴,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捏泥猴的某个部位,他也经历过失败与挫折,但经过不懈的努力与改正,最终捏出一只活灵活现的泥猴,成功的曙光在此刻来临,人们看到时啧啧赞叹,电视台争相报道,一个人的成功背后要经历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与挫折,只有自己知道。艺术的美需要一双巧手,生活的美应该就是将杂乱的生活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将生活过的多姿多彩,诗意阳光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上还有彩色的泥咕咕、百褔虎枕头、剪纸、虎头鞋、农耕文化农车模型、捏彩色面人儿(还记得孙悟空猪八戒吗?)、烙画、木版年画、可以吃的糖人儿等等,看到这些古老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童年,不管是哪种手工艺品,它们的制作者大都是像泥猴张一样的中老年人,戴着一副老花镜,不忘初心、心无旁骛地坚持着自己的事业。在农耕文化展览棚下边,听那个健谈的老爷爷说:“虽然我做的这些马车农具的模型微不足道,但是县里的领导文化局的人看到我做的这些模型,都强烈要求我来做展览,能坚持做这些小模型,我感到很荣幸,也很光荣。”他还一直在给年轻人小朋友们讲这个叫什么,那个叫什么,你们没有见过,但是以前有这些好东西呀!真为他的热忱感动。
现在很少能够见到这种精致古朴的纯手工艺品了,机器化大生产促使手工业急剧消失,还好有国家的重视,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也能让现在的孩子们看到手工时代的精致生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厚底蕴。
想起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当悠然的古风音乐冉冉奏起,闪光灯照亮舞台,主持人张国立问观众:“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究竟有多年轻呢?”“上下五千年!”每次看到这里我的内心都很激动,身为一名炎黄子孙的骄傲油然升起。宋徽宗命18岁天才少年王希孟画出的千古绝画《千里江山图》,展现了大宋的繁华与欣欣向荣,更显示了这位18岁少年内心的蓬勃生机与万里河山,他当年用的颜料历经千百年而鲜亮如初,用的竟然是从宝石、名贵草药、千年贝壳中提炼的颜料,难怪能够永垂不朽。节目中邀请了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传承人——仇庆年先生,他向大家展示了国画原料的制作过程,国画颜料的制作原料是珍贵的矿石,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磨碎、网筛、冲水研磨160小时,静置分四层之后,取最下边的两层,才能使用,如此繁杂的工序,让画家作画时内心充满敬畏,每一张都是诚心之作。而仇先生不仅自己在做,他也让自己的儿女学习传承,如果没有他们,或许我们就看不到故宫珍藏修复的一幅幅千古图画,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也看不到令人惊艳的《千里江山图》。这样的精神,真的令人感动。
是什么,让中国经典流传千古,是什么,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无数“泥猴张”们的默默坚守,是各行各业中华子孙的世代坚持与不懈努力!时代在进步,希望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致敬“泥猴张”们,正是因为他们在背后默默无闻地坚持与付出,才让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够惊叹艺术的魅力,也让我大中华之文化,完整而永久地流传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