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与人工智能学院 24信息本1 刘万传
大一的信息工程学习像一场充满未知的探险,我在代码与电路的迷宫里跌跌撞撞地寻找方向。第一堂电路课上,基尔霍夫定律和复阻抗公式如天书般在黑板上铺展开来,我握着笔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却总跟不上老师推导的节奏,只能在课后对着课本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反复琢磨,直到深夜宿舍熄灯后,还借着手机电筒的光在草稿纸上画等效电路图,计算电阻电容的串并联关系,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像极了电路板上电流流动的韵律。
实验室里的实操更让人手忙脚乱,第一次用电烙铁焊接电路板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焊锡丝在30W的烙头上融化成亮晶晶的小球,却总在接触芯片引脚时调皮地结块掉落,好不容易把元件固定在面包板上,接通电源后却发现LED灯像睡着了般毫无反应。后来在学长的指导下俯身凑近电路板,才发现是焊点虚焊,针尖大的焊盘上,我屏住呼吸再次提起烙铁,焊点终于在微光中泛起金属的光泽,那一刻的如释重负,比任何课堂讲授都更让人印象深刻。
C语言课上,看着Dev-C++界面里红色的编译错误提示,我对着“Hello World”程序反复调试,从漏掉分号到搞混int与float的变量类型,每一次点击“运行”按钮都像在拆盲盒——有时弹出预期的字符,有时却是乱码组成的“神秘代码”。最难忘的是小组合作完成简易信号发生器的仿真实验,我们围在电脑前讨论Multisim软件的元件库调用,有人抱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查找运放参数,有人在聊天框里分享示波器调试技巧,当虚拟示波器上终于跃出稳定的正弦波形时,窗外的夕阳正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洒进来,在每个人的睫毛上跳成金色的光斑,映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像极了我们此刻雀跃的心跳。
那些在课本与实验之间穿梭的日子,那些为了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争得面红耳赤、为了一行代码的逻辑漏洞皱眉思索、为了一个焊点的光泽反复练习的时刻,虽然充满了困惑与挫败,却也让我渐渐触摸到信息工程的温度——原来每一个看似枯燥的知识点背后,都藏着通往数字世界的钥匙,而大一的我们,正站在这扇大门前,用汗水打磨钥匙的轮廓,用好奇浇灌探索的勇气,在代码的字符间、在电路的焊点里,悄悄埋下属于未来的星光。